帶著勇氣上路
勇氣是一種滋補劑,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精神藥物,如果期待著自己的偉業,並且相信能夠成就這番偉業的話;如果能讓自己盡早展現出勇氣,並帶著勇氣上路,那麼當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讓我們灰心失望的失敗時,我們會知道那隻是暫時性的,勝利最終會握在手中。
有一天,龍蝦與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見龍蝦正把自己的硬殼脫掉,隻露出嬌嫩的身軀。寄居蟹非常緊張地說:“龍蝦,你怎麼可以把唯一保護自己身軀的硬殼也丟棄呢?難道你不怕有大魚一口把你吃掉嗎?以你現在的情況來看,連急流也會把你衝到岩石上去,到時你不死才怪呢?”
龍蝦氣定神閑地回答:“謝謝你的關心,但是你不了解,我們龍蝦每次成長,都必須先脫掉舊殼,才能生長出更堅固的新殼,現在麵對的危險,隻是為了將來發展得更好而做的準備。”
寄居蟹細心思量一下,自己整天隻找可以避居的地方,而沒有想過如何令自己成長得更強壯,每天隻活在別人的護蔭之下,難怪永遠都不能發展。
對於那些害怕危險的人,危險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區,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請不要劃地自限,勇於接受挑戰充實自我,你一定會發展得比想象中更好。
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率領強大的軍隊從東邊向希臘進軍,他們沿著海岸行進,幾天之後就會到達希臘。希臘由此而陷入危險困境之中,希臘人下定決心抵抗入侵者,保衛他們的民眾和自由。
波斯軍隊隻有一個途徑可以從東邊進入希臘,那就是經由一個山和海之間的狹窄通道——瑟摩皮雷隘口。
守衛這個隘口的是斯巴達人——裏歐尼達斯,他隻有幾千名士兵。波斯的軍隊比他們強大許多,但是他們充滿信心。經過兩天的攻擊後,敵人仍無辦法通過。但是一天晚上,一個希臘人出賣了一個秘密:隘口不是唯一的通路,有一條長而彎曲的獵人小徑可以通到山脊上的一條小路。
叛徒的陰謀得逞了。守衛那條秘密小徑的人受到襲擊,並且被擊敗了。幾個士兵及時逃出去報告裏歐尼達斯。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裏歐尼達斯以大無畏的勇氣製定了作戰計劃:他命令大部分的軍隊,偷偷從山裏回到需要他們保護的城市,隻留下他的300名斯巴達皇家衛兵保衛隘口。波斯人攻來了,斯巴達人堅守隘口,但是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去了。當他們的矛斷裂時,他們肩並肩地站著,以他們的劍、匕首或拳頭和敵人作戰。
一整天,300名斯巴達人都戰死了,在他們原來站立的地方隻有一堆屍體,而屍體上豎立著矛和劍。
薛西斯一世攻下了隘口,但是耽擱了數天。希臘海軍得以聚集起來,而且不久之後,他們便將薛西斯一世趕回亞洲了。
許多年後,希臘人在瑟摩皮雷隘口豎起了一座紀念碑,碑上刻著這些斯巴達人勇敢保衛他們家園的紀念文字:
“旅行者,先不要趕路,駐足追念斯巴達人,在此,如何奮戰到最後。”
斯巴達人也因其勇敢的行為舉動,而永遠成為了勇氣的代名詞。我們要記住斯巴達人那種不畏艱難、勇於犧牲的精神和勇氣,並以此為榜樣,加以鍛煉和培養。也許我們聽說過許多類似在戰場上表現出極大勇氣的英雄故事,但我們更需要在家裏、在日常生活中擁有勇氣,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帶著微笑去麵對這個世界,這需要極大的勇氣;永遠相信自己,不要隨波逐流,這更需要勇氣。
在英國倫敦,有一位賣糖果的小販,他每天都固定出現在某一個市區小孩子聚集的地方,所以那裏的小孩沒有不認識他的。每當生意欠佳的時候,他就會放一些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氣球升空來吸引更多的小朋友前來買糖。
孩子們往往看到那些紅的、白的、黃的以及黑的氣球升空,都感到十分興奮,都紛紛鼓掌叫好。這時,有一位黑人小孩站在一旁,眼睛望著氣球,心中覺得很納悶,於是他就走過去問小販:“叔叔,為什麼黑色氣球跟其他顏色的氣球一樣也會升空呢?”
小販不懂他的意思,就反問他說:“嘿,小朋友,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黑人小孩回答說:“因為從小在我的印象裏,黑人象征著窮、髒、亂、苦和無知。我看到白種人、黃種人甚至印第安人都輝煌騰達、成功致富,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可是我從來就沒有看到一位黑人出人頭地。所以當我看到紅色氣球、黃色氣球、白色氣球升空,這點我相信,可是我從來就不相信黑色氣球也會升空的,真的,我剛才看到了它也能升空,所以我想來問問你。”
小販明白了他的意思,告訴他:“啊,小朋友,氣球能不能升空,問題並不在它外在的顏色,而是內部是不是充滿氣,隻要充滿了氣,不管什麼顏色都會升空。同樣的,人也是一樣,一個人能不能成功,跟他的膚色、性別、國籍、種族都沒有關係,要看他的內心是不是充滿了勇氣和智慧。”
隻要一個人內心充滿了勇氣和智慧,就一定能成功,一定會翱翔於藍天。而他的外在條件並不能成為阻礙他成功的絕對因素。沒有必要再來一遍我們生活中所需的許多東西在現實中都是齊備的。也就是說許多東西是可以直接拿來加以運用的,沒有必要再去重新製造一次。但生活中的許多人,對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些有價值的東西似乎並不領情,“重複建設”總是一再上演,而每一次的重複除了人力、財力、物力以及時間的耗費之外,一點兒“收獲”都沒有。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在改革的初期,在缺乏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情況下,甚至是和原有理論相抵觸的情況下,往往容易在改革的曆程中,遭遇到重重阻力。在沒有可供模仿的標準和借鑒的榜樣時,為了突破各種障礙,自然需要不斷地進行大膽的嚐試,邊幹邊學、“摸著石頭過河”,這些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改革或改變過程中已經暴露出了嚴重的問題,而且“如何改革(改變)”都已經成為了全民共識和自我接受時,還堅持“隻摸石頭不過河”,就未免會顯得很荒謬很可笑。
在人類已走過了數千年的今天,我們在大多數問題上,都可以找得到解決的答案,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找到過河的石頭在哪裏,然後迅速過河。很多時候,我們不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借鑒與模仿別人已經做得很好的經驗,就可以了。
聰明的大腦是寶貴的、有限的資源。當這個世界還充滿著其他有待解決的問題時,我們不應該被浪費在重新來一遍的無謂的事情上。作為人類的一員,你必須相信其他人的思考是寶貴的——因此,相互間共享信息、解決問題並發布結果就成為了一種道義。這樣大家就可以去解決新問題,而不是重複地對付舊問題。
同時,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建立信心,相信盡管你對某個問題所知不多,但如果一點一點地學習、試探、借鑒和模仿著去做,你最終會比那些自己摸索的人要更快地掌握並解決它。
站在巨人的肩上起步
成就大業者,往往都是後來者。偉人不一定都是天生的巨人,但他們都能站在巨人的肩上起步。像瓦特、牛頓、貝多芬等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是在前人的成就基礎上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才終至成功的。模仿是一條超越、並取得成功的捷徑,我們沒有必要去做無用功,能夠順利借鑒的經驗就可以直接拿來加以運用。所以,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直接向那些有經驗的人請教。這樣既可以節省你的時間,又可以使另一個人的心理獲得一種滿足感。豈不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舊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便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呢?”孔子聽了後回答:“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呢?”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孔子正是因為他自身的這種求教精神才能博古通今,樹立自己的教育家地位。
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所寫的《影響世界曆史的100人》一書裏,孔子名列第三,足見他對世界曆史的影響力。由此看來,他不僅僅是在中國曆史上名垂青史,在世界曆史上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那麼,孔夫子為何能夠擁有如此高的曆史地位呢?原因就是前麵剛剛提到的,孔子能夠“不恥下問”。而這一點往往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到。
向別人求教是我們借鑒和學習他人經驗的一個重要途徑。如果你不能做到不恥下問就等於放棄一種生存的重要途徑。
走出模仿誤區
書法學習者都知道:描摹古代的法帖,是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法。而且在描摹過程中,摹到形似是最初的境界,而摹到神似才是真正達到了描摹的目的。我們模仿他人的成功經驗也同樣如此,模仿到表麵的東西終歸隻是一種浮淺的表現,而模仿到成功的精髓和實質才是真正達到了模仿的境界,才能讓這種經驗真正為我所用,才能表達自我,創造更新的東西。
如果你是一位網球愛好者,你通常都會為網球4大滿貫上演的精彩好戲而激動。而那些網壇高手,“瑞士天王”費德勒、“沙皇”薩芬、羅迪克、休伊特、海寧、大小威、達文波特、莎拉波娃等等名字也會讓你激動,很多時候你會被他們的紮實技術、靈活奔跑、ace球等所折服。當你去打網球時,也許心裏就會想:“我要是能擊出像羅迪克那樣的ace球就好了,我要是能像費德勒那樣恰到好處地回擊多好呀,我要是能學到阿加西的底線接發球與自如地調動對手,就太完美啦……”
是的,無論你學什麼,你一開始一定是在模仿,在學習網球上,一般來說,你模仿的對象應該是你身邊的網球高手,再一個就是電視裏和雜誌裏你的偶像。
而在球場上,我們通常會看到一個有著和費德勒一模一樣發球引拍動作的人卻會發出“棉花球”,也許更糟,連球都發不過網。那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位發出“棉花球”的網球愛好者陷入了一個常見的模仿的誤區。
首先我們來注意一下我們是怎麼模仿的。當我們在看圖片或慢鏡頭的畫麵時,我們常常被網壇頂尖高手的瀟灑自如的動作所吸引,舉個例子:我們看費德勒截擊的慢鏡頭,就會看到他從容地把球拍從高處使勁往慢慢飛來的球切下去,把球送到對方鞭長莫及的地方,完成一次精彩的截擊得分。
可當我們到球場上,試著用留在腦子裏的動作把球拍先拉到身後高處,再往來球切去時,我們會發現,我們要麼根本就切不到球,因為來的球太快了,要麼會經常的截擊下網出界。事實上我們在犯著截擊的大忌:動作幅度過大、去切球而不是理論上的用拍麵去撞擊來球、並且用力過猛。
那麼,我們在什麼地方出了錯誤呢?答案是模仿。
通常在電視的慢鏡頭裏出現的清楚優美的擊球,隻是選手在打最容易得分的慢球時的鏡頭,而我們麵對的來球大部分是並不容易的球,所以你模仿的對象錯了。如果你注意觀察,其實大部分的費德勒得分的截擊球都是在很快的時間裏靠著他的反應,把球擋到對方場地的死角得分,或迫使對方在很緊急的情況下失誤得分的。
再仔細一點,你還能發現他的截擊得分的球幾乎每一個都不一樣,但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把球擋過去。而慢鏡頭裏的動作是因為球速比較慢,所以他必須用力地送到某處,也就是說把擋的動作放慢就成為了送。
所以我們在學習網球時,特別是在通過模仿學習的時候,特別要注意自己模仿的動作,它是發生在什麼情況下,它發生的道理是什麼,仔細地考慮這些問題,你才不至於走彎路,才能更好地理解網球,享受網球。
事實上,在學習網球時的模仿是這樣,學習或模仿任何事情上都跟這個道理相通。要想快速掌握別人的優點,捷徑無疑是模仿。隻是,有效的模仿是把被模仿者的關鍵之處模仿到手,而不是學到表麵上的東西。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模仿,要學形更要學神。否則,學到的隻能是“棉花球”。
所以,模仿之敗,往往是敗在失敗者隻是在做一種低層次的、簡單的和表麵上的模仿,隻是模仿到了他人的表麵功夫,而沒有真正學習到別人骨子裏的東西,沒有模仿到他人實質上的關鍵成功因素,沒有把模仿對象的靈魂“捉到”自己身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