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力量使它們分裂的邊沿如此的齊整?是什麼力量使它們產生漂移?在地球上什麼地方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以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威爾遜等人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認為熾熱的地幔物質不斷從大洋中脊裂穀溢出,使海嶺兩側向外擴張和推移。按照海底擴張說,大陸不是馱在岩石層上而是在地幔軟流層上移動。
1928年,英國人霍爾姆斯提出了地幔對流說,認為地殼下上升的地幔流遇到大陸屏蔽後向兩邊流去,產生的引張力將陸塊扯裂,然後使之漂移。這一理論把地幔作為大陸漂移的傳送帶,從而解決了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問題。當然,霍爾姆斯的觀點隻是一種假說,因為人們尚沒有在試驗中取得關於地幔對流的充分證據。
歐美科學家麥肯齊、帕克爾、摩根、勒比雄等人在1967年—1968年間提出了板塊構造理論。他們認為,地殼板塊是地幔軟流圈上的剛性塊體,板塊的邊界處是構造運動最活躍的地方,板塊相對運動時產生擠壓力、背離運動時產生引張力、相互滑過時產生剪切力,正是這些力量造成了洋底和大陸的地質地形,並形成了造山運動和地震。
不過,這一理論仍把地幔對流作為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因此同樣存在著地幔對流說的理論缺陷。有些科學家通過試驗和測算,認為地幔內物質結構和某些流變性質的滯性和強度對於對流有重大影響,地幔內的岩漿的黏滯度足以阻止對流,足夠大的彈性強度可以製止對流的產生。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地殼和地幔存在側向非均勻性,這對地幔對流是不利的。
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開始把探索的目光移到地球以外。他們認為,從地球的結構來說,它本身所能提供的力量並不足以推動地殼發生運動,這種力量很可能來自宇宙。
從地球外部的因素看,人們首先注意到的是日月的引力,其次注意到的是隕石的轟擊。地質學家已經證實,在日月的引力作用下,地球固態的岩石圈會發生類似海水那樣潮起潮落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固體潮。
從隕石轟擊的角度來考慮,它們也可能成為地殼運動的主要原因。據計算,一個直徑1千米左右的微天體,如果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墜落到地球上,產生的撞擊能量要比一次8級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還要大5000倍。據估計,自寒武紀以來的近6億年中,如此規模的撞擊事件大約發生過2000次。因此,可以這樣假設,巨大的隕石撞擊使地球失去了原有的運動平衡,原始泛大陸逐漸分裂、漂移,於是出現了板塊運動等一係列特征。
不可否認的是,在地球的長期演化過程中,來自地外引力及隕石撞擊等作用,確實可以使地殼在短時間內產生運動。但是,這種作用效應能否長久地維持下去?是否能夠作為大陸漂移的動力源?則很難得出一個肯定性結論。
今年,不少科學家認為,地球大陸的漂移依賴於地球自身的慣性運動。從5.8億年前至今,不僅地球自轉角動量在發生著變化,而且地球的公轉角動量也處在變化過程之中,表現為公轉軌道半徑的增大,正是由於這一運動效應,為大陸的漂移提供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