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樂壞了學生家長,看見李老師又是握手又是作揖的。但是可愁壞了八班的孩子們。他們天天耷拉著腦袋,一點兒辦法都沒有。他們還從來沒見過這樣一個老師,有那麼多的怪招兒。
八班的學生們為了趕走李老師,可是費了不少心思。一會兒罰跑步假裝崴了腳要告她體罰,一會兒跑到校長辦公室說她私吞了自己幾千塊的遊戲機。李老師也不惱,誰“崴了腳”她就攙到自己宿舍又是揉又是敷的,臨走還給一大堆藥膏;小說、MP3、遊戲機更是在家長會的時候早就退還給了家長……總之三個月下來,孩子們的鬱悶之情已經是無法用語言形容了。
就在八班全體同學在李老師的管理下死去活來的時候,李老師突然召開了一次班會。班會上,李老師隻說了一句話:“要我走可以,考個年級第一,我立馬兒走人!”說完就走出了教室,留下一屋子瞪著眼張著嘴,表情吃驚的同學們。
接下來,就出現了文章最開始的一幕。大家都覺得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暫且不說他們有多不愛學習,就算愛學,這麼短時間能補回三年的課程麼?教室裏頓時炸開了鍋,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而此時,窗外正飄著鵝毛大雪,教室裏的溫度和同學們的心情一樣,寒冷到了極點。同學們的議論聲漸漸小了,變成了唏唏噓噓和搓手、跺腳聲。
這時,隻見一個瘦小的身影開門擠進教室,是她。李老師鼻子凍得通紅,站在教室門口命令道:“都換上膠鞋,我們到操場上去!”幾十雙眼睛疑惑地望著她,而她,表情嚴肅,甚至冷酷。
大家怕她又想出什麼怪招兒,紛紛不情願地換好鞋走出了教室,來到屋簷下。
屋外大雪紛飛,風吹過來像是刀子割在臉上,讓人疼痛難忍。同學們的抱怨聲不斷,紛紛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大家站在屋簷下,誰都不肯走出來半步。李老師始終沒說一句話。突然,她大步走到操場中央,迅速脫下自己的羽絨服和毛衣,隻穿一件襯衫站在那裏一動不動。同學們都驚呆了,不知道她要幹什麼。但也都走到操場上,自覺地站成兩列。
瘦弱的李老師瑟瑟地站在風裏,顯得那麼單薄。同學們跟著她一起,站在風雪中,竟也堅持了五分多鍾。
回到教室,李老師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嘴已經凍得不聽使喚。她一字一頓地說:“孩子們,看到了吧?你們以為根本不能完成的事,其實並不困難!關鍵是你們要有麵對它的勇氣!”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明白了老師的用意。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李老師沒能來上課。因為那次大雪,她高一直燒不退。
八班的孩子們這一次卻出奇地聽話,不但沒有為難代課的老師,還彷佛都像換了個人一樣,個個兒學得都很用心。老師和家長都很意外,隻有他們自己知道發生過什麼。
這一次的月考,全班居然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全部及格,這在以前看來,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李老師第一次笑得那麼開心,同學們也第一次發現,原來她笑起來,也很美。
同學們又自發地組織了一次班會。會上,全班同學首先向李老師道歉,為他們之前的種種。而後,希望老師上一次班會說的都是戲言,他們不希望失去一位這麼好的老師。李老師的眼睛濕潤了,她動情地說:“孩子們,你們長大了!”
雖然學校之後再也沒組織過全年級的大考,但是三年八班的同學們都知道,他們不會再是最後一名!
以後的以後,他們仍舊會記得那場大雪,以及雪中瑟瑟發抖的李老師和他們自己。他們從此懂得了,隻有勇敢地麵對挑戰,才可能有戰勝它的一天!
【小啟示】
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這就要求我們具備一定的素質。首先是良好的心理素質,它是指導我們實踐的基礎。其次,是堅持不懈的決心和毅力,它可以保證我們不會因為任何外在因素而放棄的關鍵。勇於麵對、積極應對,我們終將收獲成功。
【課本鏈接】
《語文》(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下第二單元第4課《少年愛因斯坦》
“中國的良心”
大概很多人都聽說過“感恩中國”這個網站,也許很多人還是它的會員。但大家可以想象,它的創辦者是在一間不到3平米的小屋子裏,獨自一人創辦的嗎?這麼多年來,“感恩中國”網站不知救助了多少老人、孩子、流浪漢,張仁傑——網站的創建人,也不知走過了中國多少個貧困縣、重災區……給那裏的人們送去溫暖,帶去希望。
很多媒體聽說了張仁傑的事跡,紛紛邀請他到電視台接受采訪。他也沒有拒絕,隻是一再表示,這麼多記者的爭相采訪,讓他覺得很悲哀。他之所以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因為像他一樣的人實在是太少了。他並不認為自己做了多麼偉大的事。在被問及“為什麼選擇做這些事情時”,他的情緒忽然變得很激動,他大聲說:“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不能用愛的眼光來看世界,人與人互助友愛,這才是和諧。”
通過采訪,也讓我們更加了解了張仁傑其人。
張仁傑,一個普通的安徽小夥,來北京時間不長,卻讓很多很多人認識了他。
1984年出生的他是安徽六安人,在來北京之前,畢業於一所武術學校。他來京的最初目的是想找份健身教練的工作養活自己,過上安穩的生活。
來京不久的某一天早上,張仁傑乘坐地鐵到了五道口,在出站口看見幾個韓國人買來包子和豆漿送給乞丐吃。後來他還打聽到,這幾位韓國朋友每天都會來給乞丐送些吃的。這件事對張仁傑觸動很大,他想,我們天天都把樂於助人放在嘴邊,口號喊的夠響,可實際上有幾個人真的在做呢?現如今需要幫助的人這麼多,光說說就能幫得了他們嗎?他決定用自己的行動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認為,大家都想幫助別人,但是光想沒有用,要真的動起來。“想1000次不如做1次“是他最常說的一句話。
而他自己的親身經曆大概也是促使他幫助別人的動機之一。在張仁傑11歲的時候,他的爸爸媽媽撿回了不知是何人丟在他家門口的四個棄嬰。他便有了四個沒有血緣的小妹妹。但不幸的是,其中一個棄嬰身患重病,盡管父母變賣了家裏唯一的耕牛,還是沒能救活她的命,幾個月後,這個生病的妹妹還是夭折了。為這個孩子看病花光了家裏所有的錢,就連張仁傑的學費一下子也沒了著落。為了能讓兒子上學,父母瞞著兒子去賣血。當小仁傑無意中聽到父母的對話,得知自己的學費是靠父母賣血得來的時候,“心情非常複雜,難以言表”。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小仁傑不久便離家謀生,一度流浪到了鄭州。在鄭州一戶好心人的幫助下,15歲的他在武術學校成為了一名武術運動員。2004年年底,從武術學校畢業的張仁傑經朋友介紹來到北京。
我想,父母收養四名棄嬰的行為,以及張仁傑後被好心人收養的經曆,使得他萌發了幫助流浪老人以及走失兒童的念頭,並且堅定了他的決心。
張仁傑想到了辦網站。他認為現在互聯網是最受大家關注的一個媒介,任何信息發布到網上,都會很快地被網民們注意到。他相信,任何人看到孤苦的老人和走失的孩子,都不會視而不見的。就這樣,2005年初,“感恩中國”誕生了。
張仁傑每天拿著數碼相機穿梭於城市的各個角落。看見無家可歸的老人,就送上一碗熱乎乎的麵條。看到找不到家的孩子,就用相機拍下,傳到網上,讓更多的人幫忙尋找孩子的親人。他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和豐厚的薪酬,也放棄了過上安穩生活的機會。他的行為也曾遭受人們的質疑,認為他隻是想獲得出名的機會。但是事實告訴大家,他的的確確幫助了許多人,做了很多我們常想常說,卻不常做的事。也讓大家深切感受到了一種心靈的碰撞。我時常想起他接受一位記者采訪時說過的一段話:“希望大家不要有那些防備心理,多些關愛,尤其是對那些老人和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是可怕的。在我眼裏,人沒有什麼高低之分,那些乞丐也有人格。我們現在缺少的是人與人的互助。我希望通過自己微薄的努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這個社會人與人互助友愛的風尚。”
張仁傑說到,也同樣做到了。這麼多年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幫助別人,他從最開始的走街串巷幫助乞丐解決溫飽,到後來的創辦網站,拍攝圖片和紀錄片,到目前為止他和他的網站一共救助了包括乞丐、病殘、走失兒童、失學兒童等弱勢群體16800多人。2008年5月13日起,張仁傑深入北川地震災區,後通過網站為災區人民籌集了大量的資金和物品。2009年起,他又背起數碼相機遠赴青海、貴州、雲南等偏遠山區,並通過感恩中國網站建立起大批一對一幫扶小組,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幫扶。
如今,張仁傑依然住在他那個1.8米長、1米寬,每月租金50元而且沒有窗戶的小屋子裏。他的全部家當就是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一台從舊貨市場淘來的就電腦,以及一台專門為了網站而買的數碼相機。他的衣服是單薄的,鞋子是破的。他也曾想過放棄,因為現在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網站上,隻能利用一小段間隙做一點臨時的工作,可以算是沒有經濟來源。但他說,如果放棄,他就對不起大家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還有很多很多人需要他,在某一個角落等著他,再苦再難,他也一定要堅持下去。
【小啟示】
人的一生隻有短短的幾十年,有的人自私自利、碌碌無為,有的人無私奉獻、幫助他人。究竟哪一種人生是充實的、有意義的呢?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可能地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雖然我們一個人的能力很有限,但如果全社會都伸出援助之手,就可以讓這個大家庭裏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溫暖。
【課本鏈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第8課《熱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