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音樂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音樂陶冶人的情操,而女人與音樂的關係,好像魚兒離不開水,花兒離不開陽光。
音樂是女人的公開情人,沒有音樂的生活單調乏味,給人一種度日如年的感覺。有了音樂,陰天會變成晴天;有了音樂,憂鬱會變為開心;有了音樂,貧窮會變得富有。正因為如此,女人的生活中,音樂無處不在。女人的聲音輕柔、圓滑,本身就是一曲動聽的音樂,所以女人的音樂細胞比男人多,這是上天賜予的,可以說對於有品位的女人不喜歡音樂似乎是說不過去的。
有品位的女人,一般都能享受更多、更充實的音樂生活。尤其對於品位女人來說,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音樂的生活是難以想象的。她們在聆聽優美的音樂的過程中,問題會讓那清新純美的、富含靈氣的音符,輕滑過滿是塵埃的心頭,使自己進入一個渾然忘我的自然境界。
相當一部分女人或因所受教育或對音樂認識的局限,總認為音樂很難懂,總是希望通過努力地揣摩來感受音樂最核心的思想。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和做法。我們欣賞音樂是要用身心感受的。而身心的狀態隨個人的感官、年齡、性別、教育(特別是與音樂相關者)、音樂的感悟力、過去欣賞音樂的經曆或經驗以及聽音樂時的心情和注意力等各有不同。可以說,同樣一首音樂,由於以上素質的不同,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若是將環境因素一並列入,那麼差異就會更多。想想看,我們沒有因為年歲的增長,降低了對某些音樂喜愛的程度,而對過去不甚理解的名曲竟然產生了感動的經驗?我們是否會因為重播的器材不同而突然覺得某些曲子變得竟然產生了感動的經驗?是否一首在唱片上聽得爛熟的作品在現場音樂會裏由於樂團演出的水平不足而使我們大失所望?等等。我前麵說的這些,都是要告訴你,對於音樂的欣賞不要心存恐懼,用隨意輕鬆的方式試著聆聽一些好的音樂作品,我們誰都可以在這些美妙的樂章中有所收獲。
那女人如何來欣賞音樂?即使再簡單的事情也有完成它的方法,下麵我就介紹一些有關音樂素養培養的簡單方法,幫助你快速塑造成一個有音樂格調的有品位的女人。
說到底,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雖然它不具有任何具體的形式,但是它在人格成長及社會教化上具有的潛移默化的功能,甚至發展出一套用音樂來治療心理疾病。按照作曲家亞倫·椅普蘭的說法,人們欣賞音樂可由其欣賞層次的深淺,可以分為音樂的感覺麵、情感麵以及理論麵等三個層次。
所謂音樂的感覺麵,指的是欣賞者由音樂的聲音本身所得到的一種純粹的樂趣,更明白地說,欣賞者本身所受到的感動是來自於音樂所產生的“音響”。這種由音樂對聽覺所產生的直接衝擊,對於一位欣賞音樂的初學者而言是有效的。這也就是我們有時說這音樂“好聽”,這音樂“好美”的一個層麵。
至於音樂的情感麵則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不論是絕對音樂或標題音樂,它們都必須帶有一種表達情感的力量,隻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但這種音樂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卻常是捉摸不定的,因為它可能因人而異甚至於同一個人對於同一首音樂,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心情之下所聆聽的亦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要想找出確切的字眼來描述音樂所代表的感情是相當困難的,即或個人認為十分滿意的,別人也未必就同意你的形容或方法。
音樂欣賞的第三個層次是音樂的理論麵。除了前述的兩方麵,悅耳的聲音以及表現的情感外,音樂家在寫作樂曲時所安排音符的理論,也是十分重要的。音樂橫方向的串連構成了旋律與節奏,縱方向的重疊構成了音程與和聲,樂句與樂句的組合構成了曲式與樂章。除了這些音樂基本的要素之外,為了進一步了解作曲家的思想以及創作樂曲的背景,更深入地對於音樂家生平進行了解,也是必要的。
音樂欣賞固然可分為三個層次,事實上當我們欣賞音樂時,並無法執著於對其中的某一層次而不涉及其他。亦即這三個層次經常是伴隨著我們對於音樂的了解的多少而相互的調整比重。有時隻停留在表現的聲響效果,有時則悠遊於音樂的聲響帶給我們情緒上的反應,有時則可以理智地深入了解音樂的要素與結構。
音樂欣賞的學習,事實上是把重點擺在音樂的理論上。因為第一種純音樂的刺激,以及第二種捉摸不透的情緒感,都是無需經過內心思維的表現層次;而如果我們想要加深對於音樂的理解力,對於與音樂理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理想的音樂欣賞者應該是既能夠沉浸於音響的美之中,現時也能悠遊於音樂的結構之處。一方麵情緒性地去欣賞它,一方麵理智地分析它、判斷它。透過這樣雙重的欣賞層次,我們才能真正踏入音樂的奧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