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贈恩與人,要有平常心(1 / 2)

生活中,如果一個人每付出一點,就時時刻刻在盼望著得到別人的感激和回報的話,那他將活得很累。

對自己而言,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而對別人來說,我們則不能苛求別人對自己感恩。

忘記感謝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一直期待別人的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

我最近碰到一個氣憤填膺的人,有人警告我碰到他十五分鍾內就一定會談起那件事。他果然如此。

令他氣憤的事發生在十一個月前,可是他還是一提起就生氣。他簡直不能談別的事。他為三十四位員工發出了一萬元聖誕節獎金——每人差不多三百元——結果沒有一個人謝謝他。他抱怨說:“我很遺憾,我居然發給他們獎金。”

“一個憤怒的人,”中國的孔子說,“渾身都是毒。”我衷心同情麵前這位渾身是毒的人。他有六十歲了。保險公司統計我們的平均壽命是目前年齡與八十歲之間差數的三分之二。這位仁兄——如果他夠幸運——大概還有十四五年可活。結果他浪費了有限餘年中的將近一整年,為過去的事憤恨不平。我實在同情他。

除了憤恨與自憐,他大可自問為什麼人家不感激他。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待遇太低,或是員工認為聖誕獎金是他們應得的部分。也許他自己是個挑剔又不知感謝的人,以致別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謝他。或許大家覺得反正大部分利潤都要繳稅,不如當成獎金。

不過反過來說,也可能員工真的是自私、卑鄙、沒有禮貌。也許是這樣,也許是那樣。我也不會比你更了解整個狀況,我倒是知道英國約翰生博士說過:

“感恩是極有教養的產物,你不可能從一般人身上得到。”

我的重點是:他指望別人感恩乃是一項一般性的錯誤,他實在不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個人的性命,你會期望他感恩嗎?你可能會——可是想到勃維治在他當法官前曾是有名的刑事律師,曾拯救過七十八個罪犯免上電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門道謝,或至少寄個聖誕卡來?我想你猜對了——一個都沒有。

耶穌在一個下午使十個癱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幾個人回來感謝他呢?隻有一位:耶穌環顧門徒問道:“其他九位呢?”他們全跑了,謝也不謝就跑得無影無蹤!

讓我來問問大家:像你我這樣平凡的人給了人一點小恩惠,憑什麼就希望得到比耶穌更多的感恩?

如果跟錢有關,那就更沒指望啦!查理·舒瓦伯告訴我,他曾幫助過一位銀行出納,這個銀行出納挪用銀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虧損,舒瓦伯幫他補足金額以免吃上官司,這位出納員是否感謝他呢?是感謝他,但隻是一陣子,後來他就開始跟這位曾經幫助他脫離牢獄之災的人作對。

你如果送你親戚一百萬美元,他應該會感謝你吧?安德魯就資助過他的親戚,不過如果安德魯重新活過來,一定會很震驚的發現這位親戚正在詛咒他呢!為什麼?因為安德魯遺留了三億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他隻繼承了一百萬美元。

人間之事就是這樣。人性就是人性,你也不用指望會有所改變,因此何不幹脆接受呢?羅馬有一位最有智慧的帝王莫庫茲·阿力留斯也一樣。他有一天在日記中寫道:

“我今天會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忘恩負義的人。我不必驚訝或困擾,因為我還想象不出一個沒有這些人存在的世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他說的不是很有道理嗎?我們天天抱怨別人不會知恩圖報,到底該怪誰?這是人性——還是我們忽略了人性?不要再指望別人感恩了。如果我們偶爾得到別人的感激,就會是一件驚喜。如果沒有,那也不必難過。

我認識一位住在紐約的婦女,整天抱怨自己孤獨。沒有一個親戚願意接近她,而如果有人看望她,她會花幾個鍾頭喋喋不休地告訴你,她侄兒小的時候,她是怎麼照顧他們的。他們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們跟她住了許多年,還資助一位侄子讀完商業學校,直到他結婚前,他們都住在她家。這些侄子回來看望她嗎?噢!有的!有時候!完全是因為義務性的。他們都怕回去看她,因為想到要坐幾個小時聽那些老調、無休無止的埋怨與自憐。後來,她發現威逼利誘也沒法叫她的侄子們回來看她後,她就使出最後一個絕招——心髒病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