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早戀”還是“早練”(1 / 1)

青春期的愛情是蜜而美麗的,對處於花季年華的青少年來說,“初戀”這個美麗的字眼,象幸運女神,不知何時就會降臨到他們的身邊,仿佛隨同一陣細細的風??無怪乎大詩人海涅激情地吟道:“愛情是怎麼來臨的?是像紛飛的花瓣,飄灑的細雨,還是由於我祈禱上蒼?”

現代社會是個開放的社會,青少年由於受各種思想和媒體的影響,造成他們心理上的“早熟”,而成年人往往對少男少女交往所抱有的“早戀”早已形成了偏見,這樣以來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熟不知,對於青少年的“早戀”應從心理學上去予以澄清。我們找不到更好的詞彙去定義這種交往的性質和好處,姑且用“早練”取代“早戀”吧。既然是早期的練習,成年人就不必那麼緊張,而青少年也不必那麼肯定其結果。這是一個心理谘詢室剛剛接到一位家長打來的電話……

“我那上初三的兒子,竟然交了女朋友。這麼小就搞對象,真把我氣瘋了!”電話裏傳來帶哭腔的憤怒聲音。

“兒子告訴您那是他搞的“對象”嗎?”

“兒子當然不肯告訴我,是鄰居家的大姐看見他和一個挺醜的女孩在街上手拉手地走路。兒子回來我問他,他恬不知恥地說那是他新認的大姐姐,還說班裏的男孩差不多都有了姐姐、妹妹什麼的,就數他傻冒兒了”。

“您不覺得獨生兒子有個大姐姐一起上學、聊天,就不那麼寂寞,是件好事嗎?”

“他不寂寞?我可寂寞了!自從他爸爸跟那個妖精鬼混去了,我們娘兒倆就相依為命。但我發現兒子最近不愛答理我了,原來是在外邊搞對象呢。再說,那個女孩那麼醜,哪裏配的上我那俊兒子啊?”

“那麼,如果是個漂亮女孩呢?”

“那我興許就同意他們好吧。”

“您這不是在給自己挑兒媳婦嗎?太早點兒吧?是您有問題還是兒子有問題,請您冷靜想一想。”

電話那邊沉默了許久,最後聽到“嗯”的一聲,就掛斷了。

心理透析

青少年朋友們看到這個故事以後,心理想必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這個電話谘詢並未解決那個母親的問題,但卻留給青少年朋友一些思考。但是,父母和自己的長輩不理解這些,你們應該理解,這對於你們以後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的意思,就是體內一種化學元素即荷爾蒙的增長,使他們成為一個“性別磁場”,男孩為陽極,女孩為陰極。陰陽磁場的相互吸引,加之荷爾蒙的進一步作用,使他們體貌發生符合自己性別的變化即出現“第二性征”。男女“第二性征”截然不同,有差別就有吸引。於是,看不見的磁場效應加看得見的外表吸引,使青春期男女孩子有相互接近的欲求,這是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心理現象,實屬自然。隻要他們不能夠“退磁”為中性人,這種現象就必然在青少年當中顯示出來。這是從科學的道理去理解事例中那位拉姐姐手的男孩兒。

據調查:一些單親家庭的青少年,由於父母離異的原因,單身母親從小把自己帶大,將其感情全部都寄托在他們身上,不知不覺間這些父母對孩子產生了控製甚至“占有”的心理,不能容忍他們與同齡夥伴的親密交往,這裏有著某種性心理“情結”,這種情況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與疏導,將會導致這些單親家庭的青少年的性心理的扭曲,而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就必然會過早地去尋求自己的異性朋友。

是“早戀”還是“早練”

從一定意義上說,少男少女在“磁場效應”中自然地進入異性世界,直觀地認識異性,並從與異性的交往中認識自己,從而讀懂異性,明白自己,並在交往實踐中學習性別尊重、性別平等和相宜的性別角色,這比任何的理論教導都有效。如果這種交往與未來的戀愛和婚姻有什麼關係的話,那麼可視為“早期鋪墊”或積極準備。這也是成人眼中的“早戀”對青少年所起的積極作用。

如果將結婚看成是人生經曆中的重大考試的話,那麼,戀愛就是讀書的過程。一個人不能等到考試再讀書,而是要先讀書再考試。青少年正處於自由擇偶的時段,如果連異性朋友都沒交過,那麼,在將來突然去參加選擇“終身伴侶”的考試,如何能夠順利通過呢?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將成年眼中所謂的“早戀”改為“早練”,即未來擇偶結婚的早期練習。

當然,在這裏我們也不是鼓勵青少年去早戀,青少年與其異性交往要大方、自然,而不應該去趕“潮流”,受各種不良文化的影響,大膽地放飛自己的心靈,讓自己在健康快樂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