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忍耐中學習忍耐
兩個方麵,一個開卷有益,好好學習,指積累知識、豐富學問的學習,另一方麵,是學會忍耐。或者,實踐是最好的學習,要善於在忍耐中學習忍耐。
我們講兩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的故事。
這兩個故事,都關係到忍耐與堅持,關係到知識改變命運。
一個是張海迪。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誌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麵前,張海迪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鬥爭,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張海迪先後榮獲“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範”、“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等稱號。2001年,她又被授予“環球20位最具影響世紀女性”稱號。
張海迪從6歲起到21歲,先後施過四次大手術。
張海迪是在床上開始她自己的學習的。
學拚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學完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呀。
這是對自製力的錘煉,也是獨立思考的鍛煉。
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誌,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且很全麵呢。
常年臥床,翻身又難,身上長了大麵積褥瘡。又因創麵感染,常常發燒。手術造成的肋間神經痛也折磨著她。但是書可以多少減緩一些痛苦。神話和童話把她引入美妙的幻想太空。有時,她又和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古麗亞走進雖然不那麼虛幻美麗、卻更加親切逼真的現實世界,看崇高理想、驚人的勇敢和毅力如何創造出光芒四射的人間奇跡。
因為看到病人的痛苦,她開始學醫。她用零用錢買來一些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最簡便而經濟的治療,是針灸。她在自己身上試針。同時結合臨床症狀,係統地學習醫學書籍。
村裏有個叫耿其元的社員,由於患腦血栓,已經癱瘓三年,老伴去世,三個孩子無人照料,生活十分困難。海迪給他紮針,過一段時候,居然能走路了!
“我從今天起是對人民有用的人了……”她默默地在心中反複叨念著。
她要學畫畫。一位學畫的朋友勸阻了她。於是她改學音樂,學琵琶。沒練多久她就彈出了《玫瑰花》,《瀏陽河》,《黎族舞》的片斷了。
後來,她從醫,她做各種社會工作,但她從來沒有放棄學習!
這麼多年,她就是在對於命運的蔑視和不斷挑戰中走過來的。在病痛的嚴重折磨和死亡的威脅中,她為幾千人治好或減輕了病痛;同時,不進校門,全靠自學,她達到了可以在高考預選中取得436分成績的水平,並且涉獵了古今中外的許多文學名著,還學習了英語,有了十幾萬字的譯作。她還曆時4年寫成的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她付出了極大的自我犧牲,卻並不是愁眉苦臉。她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同時又超越了狹小的自我。
另一位是以《知識改變命運》為題,拍攝長篇紀錄片的著名攝影師、導演顧長衛。
1998年,著名攝影師顧長衛拍攝了一部係列片《知識改變命運》,他自己說,這是對他內心的觸動最大的一次拍攝。在長達一年的拍攝時間裏,他不斷地回憶起自己童年,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曆,對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有著切身的體會。
從1972年到1977年,顧長衛有很多時間是在電影院裏度過的。當時,他家附近有一個工人文化宮,他就在那兒幫忙。
就是在這5年的時間裏,顧長衛對電影有了興趣,1978年全國藝術院校恢複高考的第一年,顧長衛如願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大學四年,他每星期至少要看三部電影。
學了電影專業,再看電影的時候,顧長衛是有目的地看的,每看一部電影,他都會做很多筆記。特別有意思的是,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做這些筆記完全是摸黑進行的,跟默寫似的。回到宿舍後,他再把這些筆記整理出來,記到一張硬紙板上,然後把做好的那些小氣氛圖貼在上麵。
回想大學四年的生活,顧長衛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學好外語。大量與外國同行交流的機會,卻因不會外語而錯失。這樣的經曆時常刺激著顧長衛,以至於走出大學校門二十年之後,他還是總想著如何回頭撿起當年丟下的英語。顧長衛清醒地意識到,從前的大學生隻要學好一門學科,就可以算是不錯的人才了,而現在,時代不同,真正有用的人才,通常是學過幾個學科的人,往往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找到最好工作的。
顧長衛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命運。而他們的一生,正是由於高考、由於知識而改變。
學習還使重度殘疾的霍金成為偉大的科學家。20世紀科學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他對於宇宙起源後的宇宙演化圖景作了清晰的闡釋。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為最有說服力的宇宙圖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