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火辨妄】醫論著作。日本芳村恂益(栗夫)撰。3卷。約成書於日本元祿十六年(1703年)作者認為人身之君火、相火以及三焦之概念,自王叔和以下,雖釋經作論不乏其人,但多不合《內經》本意。書中對君相二火之生理、病理,三焦部位與功能,辨駁討論,求正其名。卷1為“辨妄篇”,重在批判宋元以來諸家有關君相二火、三焦學說之乖誤。卷2為“械聖篇”,提出龍雷之火非自有,乃借天之亢陽炎熱而後方能發,“命門其氣與腎通”,“命門不得為相火”,“三焦不與命門配”等見解。卷3為“考證篇”,彙纂《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脈經》等有關論述以闡明《內經》本意。全書立論明確,考辨精詳,雖為一家之言,但作為學術爭鳴,亦值得借鑒。此書流傳甚少,現有日本正德五年(1715年)錦山堂刻本。建國後有影印本。
【二十世紀傷寒論】傷寒著作。劉亞農(幼雪)撰。劉氏就《傷寒論》中湯液學說予以引申、增益,又搜求、參考近年名家有關著述內容,結合個人見解而成。書中並闡明《內經》中察四時、辨五方、審形氣諸要旨,強調治病立法,須因人、因時、因地製宜,參酌損益,不可拘泥一方一法。書中藥物不標劑量,待讀者匠心自用。1934年由作者刊行。
【二十四驚推拿手法】推拿著作。不分卷。撰者佚名。撰年不詳。此書列述馬蹄驚、水瀉驚、鯽魚驚、夜啼驚、臍風驚、天吊驚、胎風驚等36種驚風之證候、推拿手法(間或述及燈火灸法),並結合推拿手法詳述汗、吐、下3法。另載錄數種望診歌訣,介紹水裏撈明月、打馬過天河等多種按摩手法。分別載錄男左女右手掌正麵背麵推拿穴位圖。現存抄本,抄年不詳。
【二十六史醫學史料彙編】醫史著作。陳邦賢編。本書係摘錄二十六史(即二十四史加《新元史》、《清史稿》)中有關醫學的史料彙編而成。各史所輯史料按醫事製度、醫學人物、醫學文獻、壽命胎產、養生衛生、髒象解剖、各科病證、病因診治、本草藥物、獸醫獸疫等類分別編排。所選史料酌加刪節,部分史料有簡略注釋。1982年由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印行排印本。
【二十六史醫家傳記新注】醫史著作。揚士孝編。此書將《二十六史》所收載71位名醫傳記中的難詞、難句和人名、地名、官名、帝王年號、曆史事件、各種製度、中醫名詞術語、方藥、著作等分別予以注釋,釋詞較為簡明。1986年由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
【十劑表】本草著作。清包誠(興言)編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此書采用表格形式述藥。卷前列《十劑解》,闡釋十劑義理及適應證;繼列73種藥物之官名(正名)及俗名。正文以十二經為縱坐標,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為橫坐標,依次嵌人諸藥。各藥簡述其性味、入髒、功效等。現存同治五年刻本,建國後有影印本。
【十全博濟】即《十全博救方》。詳見該條。
【十便良方】方書。又名《備全古今十全良方》、《新編近時十便良方》。南宋郭坦(履道)撰於慶元元年(1195年)。此書以孫稽仲《大衍方》為基礎,又遍搜方書,“摘其簡而至切,迅而不暴,與時運相宜者”,附益而成。以其具有用藥少、取用方便等“十便”,故名。首列常用藥64種,謂可盡治404病。次列食鹽、伏龍肝、茴香、菊花、薏苡仁、車前子等75種“所在皆有”尋常易得之物。以下分治風疾、傷寒、氣疾、脾胃、虛損、痰飲、積熱、眼目、大小腸、婦人、小兒、瘡腫折傷、雜方等13門,門下詳分諸證。每門先列總治諸方,以下按證依次列單方、簡要方、群方3類方劑。每方著出處、主治、藥物、份量等。共收方約2200首。所據方書有《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等66種。其中《琴心居士方》、《江陽衛生方》、《胡氏總效方》、《鬥門方》、《郭氏家藏方》、《孫尚藥方》等書早佚,本書可供輯佚之用。現存宋萬卷堂殘刻本等。
【十神書】肺癆(肺結核)專著。1卷。元·葛乾孫(可久)撰。書中收載十灰散、花蕊石散、獨參湯、保和湯、保真湯、太平丸、沉香消化丸、潤肺膏、白鳳膏、補髓丹等10首治肺癆方劑,對用藥步驟、方法及辨證加減均有說明。文字簡略,自成係統,尤其對咳嗽、咯血等症處理及病後飲食調養的論述,於臨床確有指導意義。後世不少醫家頗為推崇,如陳修園謂:“此書則奇以取勝也,然奇而不離於正,故可取焉。”程永培謂:“書中僅列十方,世皆以方少忽之,不知十方中錯綜變化有幾千百方。”周揚俊、陳修園尚先後作注。現有《六醴齋醫書》本、日本元祿三年(1690年)刊本等。建國後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