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一首歌,叫做《我愛你》。
我喜歡那節奏,喜歡演唱者若隱若現、虛無縹緲的音律。當時有一句歌詞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些抓也抓不住的,才是真的。
那時還不能完全明白這句歌詞的意思。可是直到有一天終於明白了之後才發現,好像人這一輩子很多時候都像這首歌裏唱的這句歌詞一樣,那些抓也抓不住的,才是真的。
比如時光、青春、愛情……
仁壽是一座坐落於四川的小城。曆史談不上悠久,唯一的兩位還算被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大概就要數地質學家黃汲清和一個古時候的丞相虞允文。
我出生在北鬥鎮。
乍一聽這個鎮的名字還起得挺神氣的,不知道的人可能會猜這裏一定是出過什麼名人之類的,或者說這裏曾經有過什麼關於北鬥的神話般的傳說。但是身為北鬥人的我卻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出過什麼名人,也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什麼神話般的美麗的傳說。
唯一的一個傳說也絕對算不上什麼神話般的。
大概北鬥人都聽說過一個近似荒誕的傳言:有一個逆子,對自己的父母非常不好,他一心隻想考取功名,急著做官,但就是考不上,還經常把氣撒在別人身上。
有一年發大水,海裏有兩條龍遊到了北鬥大河,據說就是來抓這個逆子的。
那天突然之間就風雨大作,雷電交加,人們隻看見一陣狂風把那個逆子卷到了河裏,然後就發現河裏有兩條全身都是赤紅色的隻見頭部和身體卻看不到尾巴的長龍,它們想遊過北鬥大河,但北鬥大河的河麵太窄了,它們剛遊過去橋上的欄杆就被震段了大半截,而那兩條巨龍也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個故事告訴北鬥人民的道理是,我們要孝敬老人,否則就會像這個故事裏的逆子一樣遭到天譴。
在我的記憶裏這個故事好像是我的祖母在我很小的時候講給我聽的,後來我又講給別人聽,結果發現有很多人都知道,至少在我祖母的祖母那一輩甚至更早以前就已經流傳下來了。
在我還沒有任何科學意識的時候,我一直都相信這的的確確是真的發生過。
不過現在覺得簡直近乎荒謬,但是這也告誡了我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要知恩圖報。
傳說暫且不管,也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北鬥大河的欄杆斷了,但是總不能就這樣一直過沒有欄杆圍護的橋吧。
北鬥鎮政府連最最基本的安全意識都沒有。從我出生到十歲,就這樣一直走了這條危橋走了這麼多年。直到前兩年因為有一個老人在過橋的時候因為不慎而掉進了河裏淹死了,北鬥鎮的領導在接受了上級領導的批評以後,才良心發現終於開始準備修橋。北鬥鎮一共也就隻有兩所中學,一所囊括了初中和高中,而另一所卻隻有初中。我們把囊括了初中高中的那所中學叫做北鬥高中,而隻有初中的那一所中學叫做北鬥鎮中。
初二下期的時候,我們年級裏分了班,說是要為衝刺仁壽一中做準備。
鎮上的學校都小得可憐,一個年級也就隻有可憐巴巴的三個班,本來以前都是平行班,但是說了要分劣質班和優質班以後,所有的一切就都很順理成章地劃分了開來。
一班就分為尖子班,把年級裏成績好的同學都分到這個班;二班是普通班,這是成績一般的同學的聚集地;三班是最差的班級,裏麵的學生都是不打算學好的。
隻不過後來我才發現這裏學生成績的好與不好都是相對的,拿到別的地方去和別人比是肯定比不過的,不管是教學條件也好,還是學生的素質也罷,都比那些受過真正的正規教育的人要差十萬八千裏。
再說明白有點就是這裏雖有好成績和差成績之分,但是就算是好成績的同學也頂多是被算做這是在矮子裏充高個,沒什麼好得意的,誰也不比誰多半斤八兩的文化水準。
那年我和任櫟澆都分到了尖子班,也就是我所說的一班。
我數學一直都很不好,曾經因為這個問題傷透了腦筋。
後來在上了初三之後,化學又和數學一樣差。導致的結果是我不僅害怕學這兩門科目,就連教我們這兩門科目的老師我一看見他們都會覺得很畏懼。
上了高中以後,因為種種原因,我最後把我人生的終極目標改成了一所二本大學——四川樂山師範學院。現在我覺得對於那時已經近乎頹廢的我來說,能補習一年再考上樂山師院也算得上是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