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危機突臨(2 / 2)

“我來了。”琅天翻滾著來到了波叔的身邊,立馬對著琉璃門檢查起來。聽到波叔的叫喊陳楓突然想起來以前二伯教他的倒鬥常識。

屍蛾是飛蛾的一種,但它與飛蛾有著極大的區別,飛蛾喜歡夜間活動,而屍蛾呢,它們幾乎不活動。

屍蛾,屍蛾,顧名思義,它們吸收屍體的屍體進行成長,繁殖,它們的食量很小,所以一具屍體上往往會存在成千上萬隻屍蛾,屍蛾十分害怕光亮,所以見到光亮都會奮不顧身的撲身向前(因為古代隻有火才能發出光亮,即飛蛾撲火)。停留在屍體上越久的屍蛾,身上的屍毒越重,它們會將屍毒凝聚成粉(粉蛾)作為保護自己的利器,一旦遇到危險就會釋放身上的毒粉,常人觸摸或者吸入體內不久就會毒發身亡。

“這是什麼玩意?”胖子聞到屍蛾被燒死的惡心味道,大腦一陣暈眩,大聲咒罵一聲,拿出防毒麵具就把自己碩大的臉龐罩住了。

“少廢話,都趕緊往波叔那邊移動!”陳楓也是情急之下斥道。“大家都小心點,這石棺中有如此之多的屍蛾,看來棺中的死人怕是已經屍變,成了僵屍。”波叔語氣凝重,眼睛死死地盯著石棺,四人慢慢貼著牆走,屏息凝視,眼睛時不時看石棺那邊的情況,火光漸漸被屍蛾遮蓋,黯淡下來,“這座門後有自來石,難怪波叔你推不動。”

“自來石?”說到自來石幾人自然是明了了。

為什麼叫自來石呢?因為它是自動的,起碼是半自動的。原理是這樣的:先在門後的某處靠近門的地方挖一個坑,深淺適度。然後石條立上麵,然後斜著抵在尚且沒有完全關閉的門扇上,然後隨著重力作用石條會慢慢斜著往下滑,直到把門抵住。這樣門就能關死了。

自來石也叫頂門石,屬於皇帝陵墓當中的機關,其直接目的當然是為了防盜,也就是防現在的他們。“這座券門規模如此之大,怕是這頂門石的重量也不會小。”波叔透過狹窄的門縫往裏張望著,可惜的是,自來石從門的中部高度的位置開始,波叔隻能看到一片黑暗。

根據考古資料,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等級的墓葬的墓門采用的防盜措施都有所不同。即使使用頂門器的墓葬,在頂門器的設計上也有所不同。

目前已知的漢代使用頂門器的墓葬是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其陵墓為在山體上開鑿的洞穴。洞**有左右耳室、前室和後室。因後室存放棺槨和墓主人屍體是整個墓葬的核心,所以有一道石門。

在後室的門道東端、門檻(門限)內中部的石板地麵上有一長方形的小槽,在這槽中原放置一個依靠重力的裝置:銅質頂門器。頂門器作長方形,器的後端實鉛加重,中部橫貫一圓軸,軸的兩端安插在槽內兩側,由於前輕後重的關係,後端下垂,前端翹出地麵。

當門扉自內向外關合時,壓下頂門器的前端而過,關合後,頂門器的前端又自然翹起,頂住雙扉,自外向內不能推開,其設計相當科學。在門道頂部靠近門楣處,左右也各鑿一長方形小槽,原當安有木榫之類的裝置,以頂住兩門扉的上部,但木榫已腐朽不存。這些都是防止盜墓者進入墓室的最後一道防護設施。

而自來石這一名稱的出現來源於廣為人們熟知的明代十三陵定陵地宮。

當然,對於自來石,盜墓者也有著自己的一套傳統且十分實用的辦法,不過需要一件卸甲派的拿手工具——拐釘(學名萬象鉤)。

林琅天介紹道:“自來石就是先將石門門軸的上下端製作成球狀,又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雕鑿出一個表麵突起的槽,然後再在門內中軸線不遠的石鋪地麵上,鑿出一個前淺後深的槽來。

關閉石門前,人們先將那根有相當寬度的石條,放在地麵的凹槽內,並慢慢讓其前傾,使之與石門接觸。當人們從地宮中撤出後,石條借助其本身傾斜的壓力和門軸軸端的“滾珠”作用,自動地推著石門關閉,直到它的頂端落在兩肩石門的那個凸槽內。這時,誰若要從外麵將石門推開,也隻能是癡心妄想了。早期的盜墓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在這門麵前無功而返或者強行破門的有很多。”

“說這麼多廢話幹什麼,你就說能不能開門吧。”距離最遠的胖子叫罵道。“我需要時間。”“這他媽就是把我們往死裏整,一座破門還弄個什麼頂門裝置,空氣中到處是屍蛾的毒粉,幸好我們有防毒麵具給了古代,那些盜墓者早就不知道死了幾回了;若是像波叔說的再蹦出一隻僵屍,那還怎麼活?”胖子被嚇得滿身大汗,罵罵咧咧地道。

話音剛落,便聽見砰地一聲,碎石迸濺,眾人循聲看去,隻見那石棺忽的冒出一隻長滿紅毛的巨大手掌,

“瞧我這張臭嘴,他活過來了!”與此同時,整個墓室也因為大鼎的火被屍蛾撲滅而完全陷入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