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起黃鱔梅花斑狀病的病因是什麼?如何預防與治療?
【發生與危害】黃鱔梅花斑狀病又稱腐皮病、打印病、出血病或紅斑病,是由點狀產氣單胞菌點狀亞種侵染體表受損傷的或體質虛弱的黃鱔引起的。該病是成鱔最嚴重的疾病之一,一般發生在5~9月份氣溫較高的季節。
黃鱔剛患此病時與正常的鱔無明顯差異,仍舊體力充沛。但隨著病情加重,其食量逐漸減少,行動趨於遲緩,遊泳無力,長時間離穴並常將頭部伸出水麵。病鱔僅在肛門以及側線孔等部位出現細小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小紅斑直徑逐漸擴大,表皮腐爛形成圓形、橢圓形、漏鬥狀的潰瘍,潰瘍邊緣充血發紅形成鮮明的輪廓,好似在魚體上加蓋了紅色印章,因此又叫打印病。嚴重的病鱔潰瘍逐漸加深甚至會露出骨骼和內髒,尾部糜爛,最後衰弱死亡。梅花斑狀病一般不會引起黃鱔急性死亡,但有傷殘,黃鱔發病率高達85%以上,體弱鱔發病率高達30%以上。發病後傳染性大且難以自然愈合,嚴重影響黃鱔的生長繁殖以及商品價值。
【防治方法】引發該病的病原菌是條件致病菌,潛伏期較長,而隻有當魚體受外傷或因患其他疾病而體弱時才會發生,因而對付該病應以預防為主。防治可采取以下方法:①放養黃鱔前用20~25毫克/升的生石灰消毒池水,7天後即可放魚。②魚體消毒,其方法是用3%的食鹽水或10毫克/升的漂白粉浸洗3~10分鍾,在浸洗的同時進行優選,淘汰體表有傷的或病態的魚種。浸浴8分鍾後黃鱔會吐出汙物,可殺滅絕大部分病原體,此後即可入池。③在該病流行季節以10~15毫克/升的生石灰和25萬國際單位/升的金黴素全池潑灑。④在鱔池中長年放養蟾蜍可有效地預防該病的發生。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隻即可。已有該病發生的鱔池可用剝除頭皮的蟾蜍沿池來回拖動幾遍,1~2天內即可見效。若用蟾酥潑灑則效果更好,但要注意病情好轉後即降低其用量或停止使用。⑤在用以上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按每千克鱔重用0.05克土黴素拌蚯蚓飼喂6天,若病情嚴重用藥量增至0.1克。
2.引起黃鱔腸炎病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黃鱔患腸炎病是因為吃了腐敗變質的食物引起消化道感染。患腸炎病的黃鱔開始時表現為食欲減退,遊動無力,反應遲鈍,病情惡化後停止攝食,體表色澤也發生變化,不再飽滿,變成暗淡的青黑色。腸壁充血或瘀血而呈深紅色或紫色,腸道鼓脹而壁薄,內部充滿帶有膿血的黃色黏液,腸道內沒有任何食物。
【防治方法】防止黃鱔腸炎病發病的關鍵是要把好飼料的質量關,不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殘餌也要及時清除,清除殘餌不僅可以防止水質惡化,也可防止再次投喂時黃鱔誤食了不新鮮的陳餌而感染引發腸炎。此外,對腸炎病的預防可采用25~3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消毒。4~9月是該病發病的高峰季節,可以每隔十天或半個月按每千克黃鱔體重用0.05克辣蓼莖葉熬湯全池潑灑,連潑3天,或用1~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10毫克/升的生石灰潑灑。若用金黴素潑灑則應把濃度控製在0.2~0.3毫克/升。給池水消毒的同時要用藥餌投喂,可用大蒜代替,添加量為每千克鱔體重用大蒜5~10克,將其搗碎拌入飼料的同時用5克鹽溶水一起和勻。
3.引起黃鱔赤皮病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預防與治療?
【發生與危害】黃鱔赤皮病是由熒光極毛杆菌從魚體表麵傷口侵入魚體而引起的。赤皮病感染速度較快,症狀最先體現在皮膚擦傷處,發現7~10天後即造成死亡,故又稱擦皮瘟。患病初期,黃鱔後部表皮黏液出現脫落,冒出細小的紅色斑疹(故又稱赤皮瘟),接著斑疹處呈發炎狀潰爛出血,肌肉也逐漸腐爛壞死。嚴重時病鱔口腔出血,有的則從肛門溢出帶有膿血的黏液,尾部逐漸潰爛,甚至尾椎骨外露,因而又被稱為爛尾病。
通常赤皮病發生在黃鱔養殖密度較大以及成鱔運輸途中,因為此時黃鱔代謝產物無法及時擴散而易使水質惡化,細菌孳生且使黃鱔本身損傷,因此要控製此病的發生應注意黃鱔的放養密度,運輸過程中盡量避免損傷魚體。在養殖過程中要保持水質清潔,抑製細菌的生長繁殖,降低發病率,減少危害。
【防治方法】在病害流行的季節以每立方米池水用25萬國際單位的紅黴素全池潑灑消毒池水,同時要堅持適時適量更換池水,保證水質清新,營造良好的水域環境。治療赤皮病可直接在病灶處塗抹高錳酸鉀溶液,或用0.25萬國際單位/毫升的金黴素溶液浸洗魚體消毒,並按每50千克鱔魚體重用0.25克(病重時用0.5克)土黴素拌飼投喂,每天1次,5~7天1個療程。有發病的鱔池可用漂白粉消毒池水,用量為1~2毫克/升,需連續3天,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4.黃鱔癤瘡病的症狀表現是什麼?如何預防與治療?
【發生與危害】癤瘡病在黃鱔養殖中發病幾率較低,但在人工小麵積養殖時卻容易暴發,且會造成較嚴重的危害。患癤瘡病的黃鱔雖體表沒有病灶,但內部肌肉組織發炎、膿腫,消化係統充血,最終導致死亡。死後的鱔魚體內帶有的大量細菌內含物溢出進入水體,很快感染其他黃鱔而導致全池發病。
【防治方法】預防黃鱔癤瘡病的發生可每隔3天用30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1次,連續3次,每兩次潑灑之間把池水徹底更換1次。與此同時給鱔魚投喂藥餌,按每千克鱔魚體重在飼料中加入0.25克土黴素,連喂6天,從第二天起用藥量減半。如果池內鱔魚有部分患病,則用50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病鱔可用10%的食鹽水洗擦患部。病情嚴重的鱔池需幾種藥交替使用,即先按上述方法用漂白粉潑灑全池,然後改用金黴素,按每立方米水體20萬國際單位全池潑灑1次,潑藥的同時用電子消毒器罩池消毒全池,一般在1周內可控製病情,2周左右可使病鱔痊愈。
5.黃鱔白皮症的原因是什麼?治療上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發生與危害】黃鱔白皮症是一種細菌性疾病,對其病原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認為病原是魚害黏球菌(即柱狀屈橈杆菌),正常魚經該菌液浸泡或用菌液飼養可使其致病。也有人認為是白皮假單胞菌(又稱白皮極毛杆菌),用帶該菌的針劃破正常魚體可使魚患病。放養密度過大、機械損傷以及水質惡化等是誘發白皮病的間接因素。
診斷黃鱔白皮症主要根據病魚的症狀以及病灶的發生部位來判斷。患病初期病魚尾基部發白、沒有黏液,隨著病情發展整個尾部甚至於從背鰭基部往後體表發白,病情嚴重的病魚尾部潰爛、殘缺不全。白皮症常發生於體質較弱的黃鱔,有萎縮趨勢的黃鱔發病率比體重正常生長的黃鱔高6~7倍,也就是說投喂飼料充足、營養價值全麵、攝食旺盛的鱔魚較少發病。白皮症主要危害魚苗,病程僅2~3天,常造成大量魚苗急性死亡。
【防治方法】預防黃鱔白皮症的發生應保證飼料的質和量。營養成分要全麵,投餌量要科學。在捕撈、運輸及放養等操作中盡量避免傷及鱔魚體表,由於某些寄生蟲也是造成體表受傷的原因,故還應定期對鱔池消毒以及及時殺滅寄生蟲。患病的黃鱔可按每千克體重拌0.2克土黴素的方法投喂藥餌,3天為1個療程,一般3個療程後病情會有所好轉。發病率較高的魚池同時用以下藥物全池潑灑。取1 000克艾葉、100克地⑤子、150克蒼術、250克並頭草、50克百部、30克大黃混合搗碎,加入20克苯甲酸混勻後再加入3 000克70℃左右的清水,泡2天取出擠出藥汁可潑灑30平方米的鱔池,潑藥後適當增加鱔池的水位,並觀察黃鱔反應,如果無明顯反應,則可保持原狀,2~3天後換水,並按同法施藥。
6.黃鱔出血病的主要致病菌是什麼?采用什麼方法控製?
【發生與危害】黃鱔出血病的最早報道是1990年,它的致病菌主要是氣單胞菌。患出血病的黃鱔表現為全身各部位隨病情發展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充血,病鱔的鰓、肝、腎具出血點,腹腔及腸道內積淡黃透明或紅色混濁的液體,這些症狀均是因氣單孢菌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黃鱔出血病的病因除細菌外還有一些間接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①飼養管理不完善、不細致,魚池內池水汙濁、底質老化,水體溶氧低,投餌不足或營養單一造成飼養黃鱔的體質下降。②種魚來源有限,長期近親繁殖,造成種質下降。③水源不清潔或因檢疫不嚴、病魚處理不當,造成致病菌的廣為傳播。
【防治方法】根據黃鱔出血病發生的直接和間接原因,目前可采取以下方法控製該病的發生:①改善養殖條件,采用適宜的放養密度,選擇科學的飼料配方,監控水質,給黃鱔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②盡量采用野生鱔苗進行養殖。③嚴格檢疫,防止病原菌的帶入,病魚死後應焚毀或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