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發生的一切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約占70%。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氣象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人們開始意識到氣象與人民生活、氣象與經濟發展的緊密關係,開始注意到氣象服務於各行各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明顯。
中國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的公益性事業,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氣象事業的公益性、基礎性地位在不斷強化。中國氣象以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投入業務運行為標誌,形成了引進吸收與自主研發並重的新格局。初步構建了公共天氣預報和專業天氣預報的數值預報體係,並開展了精細化的氣象要素預報和定量降水落區預報,初步建立了台風、暴雨、強對流、寒潮、高溫、大霧、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的臨近、短時和短期監測預警業務,開展了旬降水量、平均溫度距平和天氣過程中期預報,開展了11~30天的延伸期預報業務試驗。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時效達到了6.5天,數值預報技術逐步得到提高。中國近10年24小時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了5%,台風24小時、48小時路徑預報和沙塵暴數值預報水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隨著天氣預報業務的發展,專業及專項氣象預報業務內涵不斷豐富,為重大社會活動、重大工程、重大突發事件的氣象保障服務能力逐步加強。
地球大氣千變萬化,時而晴空萬裏,時而風雲變幻,夏日雷鳴電閃,暴雨傾盆,冬日大雪紛飛,千山素裹,洪澇、幹旱、酷暑、嚴寒,大自然的力量是人類無法抗拒的,所謂人定勝天也隻是人們的想象。雖然人類攔不住大自然將要發生的災難,但是采取與不采取防禦措施卻大不一樣。隨著氣象預報技術的不斷提高,服務能力的顯著增強,對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提前采取有效的防禦措施,災情就會大大減輕。
很多行業都與氣象關係密切,諸如農業、航空、交通、電業等,各行各業對氣象的依賴性日益增強,氣象信息也逐漸成為各行各業避免遭受氣象災害、尋機快速發展的新武器。造福社會也成為氣象的新課題,拓展氣象服務新領域,天氣預警、防雷減災、衛星遙感、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短信等形式多樣的服務應運而生,新的氣象科技成果被及時地應用於社會的各個方麵。
氣象已不再隻是大氣科學,也需要拓展創新,與時俱進,需要不斷滿足社會各行各提出的新需求。目前國內氣象服務領域已涵蓋了農業、工礦、城建、交通運輸、水利電力、旅遊、倉儲、環保以及文化體育等行業和部門,服務的內容包括天氣實況、大氣清潔度、災害性天氣等,還可以對降水、風力、冰凍、雷電、溫度、濕度等特殊需求的單氣象因素進行預報。
相對於國家氣象防災減災需求和國際先進水平而言,中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數值預報的技術水平與國際間還有一定差距,衛星、雷達、風廓線等多種資料在有效應用上需要挖掘潛力,臨近預報、精細化預報以及集合預報等新技術還需要不斷研發和推廣,全國科學合理的天氣預報業務需要形成新的布局,預報員的業務技術水平仍需要進一步提高,主觀能動作用需要更進一步發揮。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性能計算機能力不斷提高,多種遙感遙測氣象資料得到有效應用,天氣預報的準確率、精細化、時效性和專業化程度將顯著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技術及現代氣象在新的時代已經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