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生皮?什麼叫原料皮?

從動物體上剝下,未經任何化學或物理方法加工的皮,叫做生皮。例如,我們通常所見到的豬皮、黃牛皮、水牛皮、犛牛皮、山羊皮、綿羊皮以及蛇皮等,都是生皮。

適合用於製革及製裘加工的生皮,叫做原料皮,它包括家畜皮、野生動物皮以及部分爬蟲類和魚類的皮。原料皮可分為製革原料皮和製裘原料皮兩大類。關於製革用原料皮在習慣上還采用了“板皮”這一商業術語,例如,用於製革的水牛皮習慣上就有所謂廣撐板、淨撐板、毛撐板以及縮板等;而適合於製革的綿羊皮和山羊皮又分別稱為山羊板皮和綿羊板皮。

一般來說,在行業裏,原料皮和生皮幾乎是通用的。但嚴格地講,兩者是有區別的。因為並非所有的生皮都適合用於製革或製裘,例如,有的魚類的皮就不適合製革,它們隻能稱為生皮,而不能稱為原料皮。

生皮具有以下性質:①濕熱穩定性差。一般來說,生皮在65℃以上的熱水中會發生收縮。溫度越高,收縮的程度越大;②不耐微生物作用。由於生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故屬營養物質,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下,適合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使生皮黴爛、變質,從而降低或失去其使用價值;③抗化學藥劑作用的能力差。生皮在化學藥劑作用下,容易被破壞;④衛生性能差。生皮的透氣性和透水性都很不好,因而其衛生條件很差;⑤生皮剛從動物體上剝下時很柔軟。幹燥後,生皮變得板硬。幹的生皮不耐曲折,易斷裂;⑥具有較強的吸濕性。經過幹燥後的生皮,在外界濕度增大時,由於生皮的膠原纖維中含有大量的親水基團,因而會吸收水分。

2.原料皮的品質要求有哪些?

關於製革原料皮的質量要求,主要根據皮板品質優劣,這要從其板質好壞,麵積大小和皮形的完整程度等幾個方麵來確定。

(1)板質

所謂板質,是指皮板的品質。板質的好壞取決於皮板的厚度、厚薄均勻程度、皮板的肥瘦、油性大小、板麵的粗細程度以及彈性強弱等。一般規律是:皮板越厚則成革的抗張強度及耐磨性能越好,反之則越差;皮板厚薄的均勻程度與原皮的用途及其成革的出材率有密切關係,同時對成革的抗張強度也有較大的影響。此外,皮板厚薄均勻度差,則導致成革部位差大,如不采取措施予以恰當的處理,往往會降低成革的使用價值。一般來說,皮板的厚薄越均勻(即部位差越少),則品質就越好,反之,品質就越差。板質的油性大小、粗細程度和彈性強弱,都能反映出皮的纖維組織是否緊密、堅實、乳頭層厚度等皮板的內在質量,故也是衡量板質好壞的重要依據。

在收購工作中,對皮板品質的鑒別,通常用皮板的肥瘦來判別板質的優劣,分為板質良好、板質較弱、板質瘦弱三個級別。板質良好:指皮板有足夠的厚度,厚薄均勻,皮纖維編織緊密,彈性好油潤;板質較弱:皮板的厚度,厚薄均勻程度,皮纖維編織的緊密程度均稍差於肥板,但有彈性,油潤;板質瘦弱:皮板薄,厚薄不均勻,部位差大無油性而枯燥,彈性差。

(2)質量

一般來說,質量與厚度成正比,即皮板越厚,則越重,反之亦然。製革原料皮的麵積越大,則出材率越高,製革價值越高。同一張原料皮,一般臀背部最厚,也最重;而腹膁部則最薄最輕(相同麵積的條件下比較)。皮板的厚度和重量依動物的種類不同而異。同一種原料皮的厚度和重量與其動物的獸齡、性別及宰殺季節有關,一般規律是:原料皮的厚度和重量隨獸齡的增加而增加;秋冬兩季宰殺的動物皮厚而重,而春夏兩季宰殺的動物皮則薄而輕。

(3)麵積

皮板的麵積與動物的種類、獸齡、性別及原料皮的防腐方法等有關。同一種類的動物皮,一般公皮比母皮的麵積大;獸齡長的比獸齡短的麵積大。鹽鮮皮麵積變化不大,但醃製一個月後其麵積要縮小5%左右,繼續長時間地醃製則麵積還要縮小,縮小率可高達10%。鹽幹皮麵積縮小可達10%~20%。自然幹燥的皮麵積最小。

在目前收購的工作中,一般根據原料皮的皮板麵積和質量收購,也有論張收購的。例如:黃牛皮一般按麵積收購;水牛皮一般按質量收購;綿羊皮、山羊皮一般按張收購,豬皮按張收購的較多,也有按質量收購或按麵積收購的。

(4)皮形

製革原料皮的皮形完整與否是衡量其品質的一項重要條件。特別是出口的原料皮與藍濕革對皮形完整的要求更為嚴格。

(5)傷殘

傷殘的多少、性質、麵積大小及分布狀況,對成革品質影響很大。有時一張板質很好、麵積很大的原料皮,往往就因為帶有較嚴重的傷殘而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失去其使用價值。

3.黃牛皮的組織結構有什麼特點?

牛皮的種類、產地、年齡、性別、飼養狀況和方式、氣候、麵積大小、厚度、質量級別、脂肪含量、汗腺及血管以及毛的稠密度等都直接決定著牛皮的組織構造,並由此影響牛皮的應用價值和所製皮革的性能。

宰殺牛所剝得的牛皮厚度隨牛種不同而異,一般為3~12mm。用於製革的真皮中較鬆弛的乳頭層占總厚度的10%~20%,較緊實的網狀層占總厚度的70%~80%,表皮層占總厚度的0.5%~1%,皮下組織占皮總厚度的5%~10%,後兩種在製革水場加工中統統被除去。

麵積大小隨產地和年齡等的不同在2.0~5.5m2之間。牛犢皮組織構造類似於一般牛皮,但具有更細致的纖維編織與構造。生皮總厚為1.5~3.5mm,其中乳頭層占25%~30%,網狀層為50%~60%,表層約占1%,皮下組織層為10%~20%。隨著飼養的改善即富飼養化,牛皮中的脂肪含量也在逐漸增加。由於小牛犢皮有非常細小的毛孔和緊密的粒麵,可用於製造非常細致粒麵皮革。牛犢年齡越小,皮革粒麵越細。但小牛皮加工較牛皮難度大,主要是設法將肥紋打開,況且小牛皮生皮資源有限。小牛犢皮主要用於製作光亮、粒麵細致的高檔的鞋麵革。

黃牛皮組織結構特征決定在製革加工中,進行機械處理、化學處理時,應盡可能的溫和、均勻,使皮張表層、中間層差異減小,減小乳頭層的損失。在轉鼓加工中,溫度、pH的變化要緩和,機械作用應適當,在鞣製和複鞣加工中,適當加強對鬆軟部位和乳頭層下部的鞣製填充作用,填補空洞結構,加固纖維結構,對減少鬆麵非常必要。

4.黃牛皮的品質與哪些因素有關?

對於製革來說,大多數行家認為,原料皮的品質是製革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說,在影響成革品質的諸多因素中,原料皮品質的影響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見,如何確保原料皮的品質要求是至關重要的。那麼,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一下:對於國產黃牛皮而言,哪些因素對其品質有較大影響呢?

一般認為,以下因素對黃牛皮的品質有較大影響:

(1)種類(或類型)

對於國產黃牛皮,從大的方麵分,主要分為三大種類(或類型),即:北方牛皮、華北牛皮和華南牛皮。北方牛皮、華北牛皮又可統稱為北皮;而南皮則主要是指華南牛皮。從品質優劣角度看,南皮優於北皮。

(2)路分、產地

黃牛皮的品質特征與類型、路分密切相關。在同一種類型中,又可以分為不同路分。國產黃牛皮可分三大類型十三大路分。在這十三個路分中,黃牛皮品質較好的路分主要是:魯西牛皮、南陽牛皮、秦川牛皮、延邊牛皮、複州牛皮、晉南牛皮等。

(3)生產季節

同一路分、同一產地的黃牛皮,由於其生產季節不同,黃牛皮的品質也有很大差異。

(4)性別

黃牛性別對其皮的品質有影響。種牛皮(breeding bull hide)是未閹割的公牛的皮,它不能與公牛皮混為一談。公牛所包含的範圍較廣:既包括了未閹割的公牛的皮(種牛皮),又包括了閹過的公牛的皮(閹牛)。種牛皮相對於閹牛皮來說,其粒麵較粗糙,纖維束變粗且編織鬆弛,皮張較大、較厚,但厚薄不勻,頸肩部比臀部還厚,頸紋粗深。閹牛皮的品質與閹割時間有關,通常是在小公牛出生兩三個月後閹割,隨著閹割時間的推遲,皮的品質相應變差。母牛皮的品質與產犢情況有關,未產犢的母牛的皮,其粒麵細致、厚薄均勻,纖維緊密與犢皮相當,品質好;已產過犢、特別是產過多次犢的母牛的皮,其腹部纖維鬆弛,纖維組織疏鬆,彈性差,生長期缺陷亦有所增多。奶牛皮的纖維編織鬆弛,張幅大,較薄,從國外引進的奶牛的皮尤其如此。

(5)獸齡

獸齡對皮品質的影響一般表現為,獸齡越短,其粒麵越細致,纖維組織相對緊密,但若獸齡過短,則其纖維強度較差。反之,獸齡越長,則其粒麵越粗糙,纖維組織相對疏鬆。

牛皮中以還沒換過胎毛,或者還沒吃過草的小牛原皮價值最高,因為厚度均勻而且極柔軟,所以被稱作是牛皮鞋麵革之王,是頂級皮鞋廠商如英國的Churchs,法國的John Lobb,意大利的Berluti製鞋的首選原料,因此價格極高。

比胎毛牛革稍便宜的是剛剛學會吃草的小牛原皮,硬度比胎牛皮強一些,也是製造皮鞋麵革最好的原料之一,但小牛比成年牛的皮革加工難度更高;這當然也是此類皮革加工後皮革價格比尋常高的原因。

5.水牛皮有什麼特點?

在牛皮中排名最低的是水牛皮,因為整張麵積很大,皮又厚又重,所以常被用來作為製造沙發革、床墊革之類。

水牛皮主要源自印度尼西亞和我國中、南大部分地區。水牛皮相對於黃牛皮具有較粗的毛、稀疏的毛和粗糙的粒麵,表麵較厚,但局部膠原纖維編織較疏鬆。一般水牛皮加工成工業用革(如帶革等)、鞋麵革等,近幾年更多的用於製作家具革(如沙發革、汽車坐墊革、涼席革等)。

中國水牛分布地域較廣,主要產於長江和珠江流域地區,如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兩廣地區的水牛皮品質最好,但皮板較薄。水牛皮以夏季板和秋季板(即夏季和秋季宰殺的皮板)品質好。冬季和春季的皮板枯瘦,癬癩重,故品質差。夏季能吃到青草又能入浴,癬癩減輕,皮板品質較好。秋季皮板板質更壯,品質最好。水牛皮夏季毛色轉為“淺青毛”,秋季為“青毛”,故可從皮板毛被的顏色識別板質優劣。

6.和黃牛皮相比,犛牛皮的組織構造有什麼特點?

犛牛皮可用於製革,是製革原料皮之一,它主要來源於西藏、青海、四川等地。犛牛皮由於其晾曬差,故多為縮板。犛牛皮製成的革,比黃牛革粒紋細致、較柔軟,但強度、均勻度不及黃牛皮。犛牛皮輕磅皮的最低質量僅3kg。犛牛皮一般用於製作鞋麵革或腰帶革,個別厚的也可用來製作底革。近些年來,有的廠家用犛牛皮製作沙發革、服裝革。

在大牲畜分類上,犛牛皮不像乳牛皮、犏牛皮那樣,歸類於黃牛皮類,而是另分一類——犛牛皮。在大的組織結構上,與黃牛皮相同,如都分表皮層、乳頭層,網狀層、皮下組織等。在具體的結構上與黃牛皮又略有不同,這些不同,正是它的特點,也是加工時應該注意之點。青海省皮革研究所與原成都工學院皮革係組織學研究室曾對犛牛皮的組織結構進行過大量的研究,與黃牛皮比較有如下的不同:

①黃牛的毛被整齊、厚薄均勻,毛短的2~3cm,長的5~6cm,而每隻牛毛的長度差極少超過1.5cm。北方的牛在冬天有絨毛,南方的黃牛則沒有絨毛。犛牛皮的毛被厚薄極不均勻,胸腰部的較短6~8cm,四條腿的上部、鬃領、肚腹等處的毛長可達30cm,且絨毛厚實、致密,既可禦寒,也可防雨、防水。另外,黃牛毛粗細較為一致,而犛牛毛的粗和細之差可達4~5倍,由此可以看出,黃牛皮在浸水中可通過機器去肉助軟。而犛牛皮毛被厚薄極不均勻,不利於機器去肉助軟。

②犛牛皮的表皮比黃牛皮厚,黃牛皮的表皮占全皮厚的0.5%左右,犛牛皮則為1%左右。黃牛皮的乳頭層較粗大,編織緊密;犛牛皮乳頭層纖維纖細一些,編織也還緊密,且越向外越緊密,黃牛皮的乳頭層至網狀層之間,排滿了像洋蔥頭似的毛根,使之在脫毛後形成若幹空洞,在防腐不良,加工不當時,極易受到傷害,造成鬆麵。犛牛皮的毛密度比黃牛皮高,乳頭層中有粗毛的毛根、細毛的毛根、絨毛的毛根,且毛根略呈勾形抓在皮板上,這就使犛牛皮的乳頭層與網狀層的聯係,在脫毛以後更顯得薄弱,換句話說,比黃牛皮更易於鬆麵。

從網狀層的纖維編織來看,犛牛皮的纖維編織比黃牛皮織角低,編織更疏鬆,即在同樣厚度的皮革中,犛牛皮革比黃牛皮革更鬆軟、更輕。

③黃牛皮脫毛後皮板較均勻,隻在頸肩的肉峰處較厚;犛牛皮的中脊、臀部又厚又硬,而腹部著地的方向的部位,則較厚較硬,隻有肋間部分薄而鬆軟,其間的厚與薄之差為2~3倍,這給皮革加工帶來更大的難度。

④黃牛皮的皺紋,多在頸部,故稱頸皺。隻有為數不多的黃牛皮將頸皺延至肋部。犛牛皮頸皺較深,多數皮的頸皺延至肋部,腹部與肋部的交界處還有一道從前到後的斜向橫紋,黃牛皮沒有這道從前至後方向的紋,即使將犛牛皮加工成修麵革,也可在光線斜照中,依稀看出這條痕跡。

⑤犛牛生長在高海拔的高寒草甸之中,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病蟲害如癬癲、痘疤等比長江、黃河、珠江三流域的黃牛皮嚴重得多。犛牛皮背部至臀部沿脊線兩側,還有在黃牛皮上較少見的虻底和虻眼,這對成品革造成極大的損害。

以前犛牛皮原皮多以幹皮為主,現在則以鹽醃皮為主,但是約有1/3是回水皮,即將幹皮泡在水中,回軟之後再滴水撒鹽醃製,這種皮防腐質量最差。

7.美國的牛皮有哪些特點?

美國牛肉業在美國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額,該行業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圈養育肥場和屠宰場,大多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以確保牛肉業健康生存發展必需的質量和數量。牛肉業的強壯基礎也給副產品牛皮業帶來了在全球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實力,不管是論及質量,價位還是數量。這就是為什麼多年來美國一直處於全世界牛皮市場交易中的壟斷控製地位。

美國每年屠宰3500萬頭牛,總量居世界第一。牛皮的出口市場以亞洲為主,包括韓國、中國。美國前五名最大屠宰場大多直接控製出口,以減少中間貿易渠道可能帶來的產品和概念的誤解和混淆,更重要的是確保牛皮直接到達製革廠用戶手中。美國大型屠宰場強有力的技術,管理及市場經驗已足以涉足全世界各個市場。

美國黑白花閹公牛出生於奶牛場,然後送往育肥場飼料喂養作肉牛生長,類似於得州閹公牛的生長及屠宰周期,但牛種截然不同,因此牛皮大小、厚度、粒麵及用途都有較大區別。

黑白花閹公牛體形大,且彼此大小類似,牛皮粒麵細膩優良,級別率高且得革率也高,厚度均勻但薄於得州閹公牛。

美國大型屠宰場的閹公牛和未育母牛主要來自於圈養育肥場,約80%的育肥場位於美國中南部包括得州和堪薩斯州。大部分圈養場的閹公牛和未育母牛在成長到450~650kg或14~24月牛齡就被送往屠宰。

美國得州閹公牛主要來源於得州北部及堪薩斯西南部,並以其優良穩定的粒麵質量而出名。由於得州地區烙印活牛純屬自願,較多比例牛皮沒有烙印或極小單個烙印。未育母牛季節主要在春、夏季(四月至九月),其粒麵細膩適於女鞋輕革類型。

美國優質無印閹公牛、奶牛和黑白花小牛皮主要來源於東北五大湖地區。

黑白花閹公牛的主要產地為氣候溫和的奶牛牧區,包括威斯康星州、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等。主要用於製造中高檔沙發革、汽車坐墊革、服裝革,也可用於薄型鞋革、包袋革。

美國黑白花奶牛皮的牛種、產地均類似於閹公牛,但生長環境一直在戶外,以產牛奶為主,年齡較長,主要用於製造沙發革、服裝革。

8.中南美洲的牛皮有哪些特點?

在該地區內,巴西是世界上第二大牛皮生產國。巴西擁有全世界最大活牛儲備量,約1.6億頭,每年屠宰量約3000萬頭。在巴西有700多個屠宰場,大多中小型,從60頭一天至上千頭一天。大部分屠宰場擁有機剝皮設施,也有手工剝皮。

巴西主要肉牛種是Nelore(在美國及澳洲也稱Zebu)及Nelore和其它歐洲牛種的改良種,極適於巴西熱帶地理和氣候條件,大部分是白色帶駝峰。這種牛能在熱帶地區承受高濕、幹燥、蟲咬並迅速成長,效率高,結構大,因此牛齡不會超過3年便達到成熟屠宰重量。盡管有駝峰,Nelore牛皮品質通常好過無駝峰但牛齡大的歐洲黑白花奶牛。歐洲黑白花奶牛承受不起高濕蟲災影響而造成皮麵很差,但僅占產量的10%。

巴西60%以上的牲口產於中西部,降雨量大,草密集豐富,包括Mato Gross do Sul,Mato Grosso,Goias,Sao Paulo,Nth Parana。

屠宰高峰從10月底至次年4月初,這段時間是巴西春、夏季,牲口成長快,牛皮品質也最佳,從4月起至10月,屠宰量逐步下降,以每月10%~15%比例下降。

巴西藍濕革適於製造中低檔鞋麵革、包袋革,沙發革。

巴西主要藍濕革級別:

整張全厚度藍濕革:TR1、TR2、TR3(分鞋麵革級和沙發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