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把從現在起往後30年汽車界的資料調出來。”楊墨和小白調侃了幾句後,又恢複了辦正事的架勢。
“不賣藥啦?”小白狐疑地問。
“不賣了。”楊墨對先前天真幼稚的想法有些懊惱,他像自我反省似的說,“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藥物不單純是紙麵上的數據和公式,它還需要在實驗室通過動物實驗,到醫院經過臨床測試,這些步驟不僅耗時而且需要消耗龐大的資金。按照陳立行的說法,藥物從開始動物實驗到完成上市審批,整個流程可能需要花費4~6年的時間……我們不可能在此期間幹等著無所事事吧。”
“我們不是賣技術嗎?又不是準備自己開醫藥公司?”
楊墨耐心地解釋道:“藥物是很特殊的一類工業產品,它需要通過了人體試驗才能賣出高價,否則就有把‘人參當蘿卜’的賤賣之嫌……算了,這些事你就別管了,按我說的辦吧!”
“哦……”小白眨眨電子眼,有些不明覺厲。
它按楊墨的吩咐將一大堆的汽車公司以及旗下各種各樣的車型調資料出來顯示到3d投影上。
楊墨對著投影隔空使出不同的手勢,將種種車型的詳細資料放到眼前。
太多了,讓人看得目不暇接。
“把所有的經濟型轎車、跑車和卡車資料全部剔除掉。”
“隻留下豪華汽車嗎?”
“對。”
楊墨眼睛掃著投影上的一個個豪車品牌,勞斯萊斯、賓利、奔馳、寶馬、奧迪、沃爾沃、捷豹、凱迪拉克、林肯、雷克薩斯、英菲尼迪、謳歌……
還是太多了!讓人看著頭暈眼花。
“留下銷量最大的一線豪華品牌。”
“那就隻剩abb了。”
投影上顯示著奔馳、寶馬、奧迪三個品牌車型的身影。
眼睛頓時清爽了不少。
“現在,誰的市場占有率最高?”
“奔馳。”小白的回答非常簡略。
見楊墨皺眉,它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從60年代中期開始奔馳就在豪華車市場站穩了腳跟,70年代中後期就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一直到90年代中期寶馬和奧迪才逐漸跟上奔馳的發展步伐。”
“哦……”楊墨有些意外——不知是對奔馳喪失絕對優勢還是對寶馬和奧迪的突然發力感到意外。
小白又說:“現在的寶馬在豪華車市場隻是一名小玩家,而奧迪更是名不見經傳。”
楊墨不置可否,“把它們發展史的資料調出來看看。”
奔馳起步最早,十九世紀末期就開始進軍汽車市場。
奧迪的前身則是四家單獨的汽車公司——奧迪(audi)、小奇跡(dkw)、霍希(horch)和漫遊者(wanderer),這四家車企幾乎與奔馳同期成立。
然而,與奔馳的發展境遇截然不同。
從1932年起,作為獨立品牌的四家車企煙消雲散——它們合並組成了汽車聯盟公司(也就是奧迪汽車),並且開始采用四環徽標。
即便抱團組隊,二戰後的奧迪發展的也並非一帆風順。
1958年,作為德係最強的車企奔馳公司收購了陷入困境的奧迪88%的股份。
隔年,奔馳全資擁有奧迪汽車。
然而好景不長,僅僅五年,背靠奔馳這顆參天大樹的奧迪,就開始了新一輪的財務危機。
於是,奔馳“揮淚斬馬謖”,將奧迪的股份分批轉售給了大眾汽車公司。
直至1966年,大眾公司才完成奧迪汽車的全部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