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妙語生花,幽默口才提升個人魅力(3)(1 / 2)

在演講中,李敖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讚美中文,他說:“中文有特別的意境,她是活的文字。比如宋朝的黃山穀說‘香來了’,周圍人使勁皺著鼻子去嗅。香氣不是你去聞,而是主動飄到你的鼻子裏。這種了不起的意境,是洋文所沒有的。還有,當我們說這是女孩子,這是老頭子,這不是最好的中文,當我們說這是紅顏,這是白發,這才是最好的中文。”

在演講中,李敖使用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語句是:“大家知道嗎?”口吻親切得像一個慈師,他旁征博引,妙語連珠,時不時引來一陣陣掌聲和一陣陣笑聲,現場氣氛非常熱烈。他引用清朝龔定庵的:“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傳人可知”來鼓勵複旦的學子們:“你們不但要從複旦出來,還要超過複旦,你們的光芒四射,才是對學校真正的回饋。”

在提問階段,有一個複旦學生尖銳地問道:“你說你是白話文寫作以來的中國第一人,這個結論怎麼得出來的?”起先由於話筒原因李敖沒有聽清這個學生的提問,他笑稱:“對不起,我有點耳背,我的耳朵常常聽不到對我不利的聲音。”一句話又引來一陣爆笑。

在演講中,李敖數次流露出此講可能成為中國內地演講之絕唱的淡淡哀傷,他感慨道:“我已經70開外,我這三場講演結束在今天,搞不好就是和大家作最後的告別。陸遊有句詩,尊前作句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此狂,你們現在笑,我死了以後你們想我想得發瘋。”

之後,李敖送給複旦兩本豔紅封麵的《李敖大全集》。此時這位狂狷之士仍不忘最後“狂”一把:“為什麼叫《李敖大全集》,不說《李敖全集》,像《魯迅全集》這樣?為什麼帶個大字?為什麼你那麼神氣、那麼不謙虛?我告訴你,我已經很謙虛了,我叫《李敖大全集》,沒有叫《大李敖全集》。”

作為回贈,複旦校方贈給李敖用宣紙印刷的《紅樓夢》全版和《中華文化通誌》101卷,李敖當即回應道:“我以為你們會送《金瓶梅》的。”全場笑翻。

試想,這樣風趣而又有充滿內涵的演講怎麼可能不受歡迎呢?

所以,若想讓別人喜歡聽你說話,喜歡與你交談,你就必須注意知識的積累,而不是讓自己言之無物,空洞無趣,隻有胸中有墨水,才能左右逢源,妙語連珠,智慧過人。

正所謂“厚積薄發”,要使自己增進知識,就要多閱讀書籍,多看報紙雜誌,多了解世界,了解社會,了解流行和新的時尚資訊等等,隻有廣泛涉獵,信息麵越寬,肚子裏的幽默素材才越多。

總之,若想成為一個言語風趣、魅力四射的人,首先要保證自己的胸中有“墨水”,才不至於使自己在與別人交談時出現卡殼的尷尬。隻有注重知識積累,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與時代共同進步,才會“厚積薄發”,用妙語連珠的幽默口才成為全場的焦點人物。

學會用幽默讚美他人

真誠的讚美的語言是一種心靈上的營養,這對渴望被讚美的人來說太重要了!正是這些心靈上的營養,才能真正被那些渴望被讚美的人銘記在心靈深處。

李梅第一次去同事家做客,同事有一個3歲的兒子,很是聰明伶俐,同事便讓孩子給李梅背首詩聽聽,小男孩張口便背誦起駱賓王的詠鵝詩來,憨態可掬的模樣可愛極了,李梅打趣地對同事誇獎道:“依我看,你家小寶貝兒比那大詩人駱賓王小時候還聰明呢,你瞧瞧,他現在才是3歲的小小年紀,就已經會背《詠鵝》了,要知道當年駱賓王可是到了7歲才會背的這首詩呢!”一句話把大家逗得都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看,李梅並沒有直接誇獎同事的兒子聰明伶俐,而是拿他和大詩人駱賓王小時候相比,要知道駱賓王小時候可是“7歲能詠鵝”的“江南神童”,而李梅誇獎的方式也很特別,她竟然說小男孩比駱賓王還要聰明,原因是駱賓王7歲才詠鵝,而小男孩在3歲就會詠鵝了。這樣的幽默讓聽者感覺到幽默而滿足,而李梅自然也就更受歡迎了。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讓他們感覺到引以為豪的人或事,這些常常會在他們與別人的交往中流露出來,的確,很多人都常常把自己一些引以為傲的人或事掛在嘴邊,對別人講出來,希望獲得別人的由衷的肯定與讚美,就像有的人總喜歡向別人談論他讀博士的兒子是如何如何優秀,有的人喜歡講自己見義勇為的經曆等等,這時候,如果你作為一個聽者,你該如何來表達自己的讚美之情呢?

真誠的讚美一個人,並且能將這種讚美用幽默的口才表達出來,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魅力。真誠的讚美的語言是一種心靈上的營養,這對渴望被讚美的人來說太重要了!正是這些心靈上的營養,才能真正被那些渴望被讚美的人銘記在心靈深處。

當然,讚賞必須是真誠的,它不同於虛偽的諂媚,讚美的語言要真誠而有分寸,因為一不小心可以就有可能陷入“拍馬屁”的境地,太過了,必會招來別人的厭惡,甚至為自己帶來厄運。隻有由衷的真誠的讚美才能真正引起別人的好感,如果是發自內心的讚美,對方就會將你的每句話奉為珍寶,即使你已經把那些話忘到九霄雲外了,但被讚美者仍然會把它銘記於心。馬克思與詩人海涅有著深厚的感情,當馬克思受到當局的迫害而不得不離開巴黎時,他給海涅留了一封信,信上是這樣說的:“親愛的朋友,離開您最使我感覺到痛苦,我真想把您也一起打到我的背包裏去。”在這裏,作為知己,馬克思其實是給了海涅最高的讚美,馬克思非常欣賞海涅的創作天才,海涅也非常欽佩馬克思機智的頭腦和堅強的毅力,他們之間有著心靈上的溝通和默契,所以即使海涅和馬克思年齡雖然相差20多歲,卻絲毫不妨礙他們成為忘年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