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是三口並一口,囫圇吞棗似的把“早午飯”吃完的。
差點兒被米飯噎著,猛地灌了一口水才算把已經到了嗓子眼兒的米飯壓了下去。
我胡亂把碗筷摞起來,放在方筐裏,正準備往前廳跑的時候。
轉念一想,不對,也許人家是來找杜峴的呢。
“忠叔讓我過去的?”我問阿祡。
“嗯,”阿祡說,“忠叔說,裴家大郎君說,是專門來拜訪你的。”
我去!還專門來拜訪我的。
這娃兒腦子是被驢踢了嗎?
哪有人跑到別人主家做客,說:“啊,不好意思,我不是來找你們的,我是來找下你家家仆的。”
絕對會被當成神經病趕出去的吧?
“不對不對……”阿祡突然說,他似乎混亂了,“裴家大郎君說的是專門來拜訪郎君的,順便來找下你。”
這樣說話才對麼……去別人家找別人的家仆,怎麼也得給主家打聲招呼嗎。
俗話說得好,打狗還得……咳咳,這個比喻不恰當。
“哦。”我應聲,前往前廳。
到了前廳的時候,就看到杜鈴蘭和裴虛幾正在喝茶。
唐朝人喜愛喝茶,從遍地都是的茶館就能看出來。
名字也都取的很文藝,我之前穿越過來的那個茶館叫“蘇幕遮”,不遠處那家叫“蝶戀花”。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願意用詞牌名做店名,好像再走遠點兒,有家叫“菩薩蠻”。
也許是因為現在還沒有到全民愛茶的地步,估計也就隻有長安這邊的文人雅士已經開始品茶、當成飲料食用——其他地方大部分還是中藥的用途多一點兒——所以,才取了這等文藝的名字吧。
再過二十年,有個叫陸鴻漸的人就出生了,他在二十七歲的時候寫了世界上第一本茶葉專著,沒錯,他名叫羽。
他的書才算是真正開啟了全民愛茶的盛大局麵、成為民間的主要飲料。
從此,飲茶之風普及於大江南北,茶文化正式開始影響全民。
最早,茶葉是作為中藥的。
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其目的是為了清潔口腔、或是改變口腔的味道,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這個時期大概是春秋前後。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用鮮葉洗淨後,放置在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這個時期差不多是南北朝時期。
從最開始的咀嚼茶樹樹葉,到後來的煮茶樹鮮葉,到唐朝的烹煮茶葉。
這是一個漫長的茶文化發酵史。
在陸羽引領全民喝茶大浪潮之前,茶文化也已經悄悄開始向飲料過渡。
唐朝時,茶葉就幾乎已經變成了後世我們見到的樣子:開始經過提前烘培,這是炙茶。
然後經過貯茶、碾茶、羅茶等多道工序之後,茶葉算是正式“好”了。
然後就是擇水、烹水煎茶。
現代人喝茶遠沒有古代人喝的講究,普通人大多是直接用熱水衝了了事。
喝茶在唐代還是很講究的,烹製茶水的水質有明確的要求。
茶經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