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等到下午,都沒看到假謝燮來。
不是說等下就走嗎?
等下的話應該不會超過下午吧——最多吃完午飯。
也許是因為下雨了,走不了。
我把簾子撩起來,蹲在門口看著外麵;雨很小,基本上隻能濺起豌豆粒兒大的水花。
相對於暴雨,這場雨基本上算是毛毛雨了。
門口的排水溝裏已經蓄了大半的水,墜落的雨跌進去,意外的很好看。
這才應該是春天的樣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我情不自禁念出了杜老師的詩。
“這是在讀詩?”
我嚇了一跳、直接一屁股拍地上了;我抬頭正好看見撐著油紙傘、一臉錯愕的劉翊。
“我嚇到你了?”
“沒。”我站起來,往後挪了一下,“佐翊兄。”
他把油紙傘收起來,放在柱子旁。
他撐得是一把淺黃色的油紙傘,上麵還繪有圖畫;他剛剛收起來的時候,我看到是傘麵一幅山水畫。
天朝製傘的曆史很悠久,據說,最早的傘由公輸般(魯班)的妹妹發明。
春秋末年,古代著名木工師傅公輸般同學常在野外作業,遇上下雨天,總是會被淋個透心涼。
他妹妹心疼自己哥哥,於是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
她從蘑菇身上得到了靈感,於是照著的蘑菇的樣子,造了一種可以用來遮擋雨的東西。
但這個“大鍋蓋兒”,顯然不方便拿;公輸班同學每次出門都要帶各種工具,肯定是沒法兒扛著一個大鍋蓋兒的。
必須得想辦法變小點兒。
她想把這個大鍋蓋兒折起來,但是,該怎麼折起來呢?
這時候她看到了蘑菇底下的那些條條——菌褶。
“可以把整個麵做成條狀的,然後再撐開啊?”她想,忍不住為自己的機智點了個讚。
說幹就幹,經過反複實驗,她發現,用木條撐起一個骨架、再往上麵蒙上獸皮就可以了,收起來之後隻是個“棍子”,很方便拿——“收攏如棍,張開如蓋。”
但是木條韌性太差,老是斷,她又把目光投向韌性很好的竹子。
她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終於發明出了最早的雨傘。
後來,東漢的蔡倫大叔發明紙以後,出現了紙傘。
但是紙傘特別容易被水打透,機智的天朝人民又發明了布傘;但是布傘、水多了會“漏”。
不過好在,沒多久出現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的油紙傘。
文人雅士們喜歡“與眾不同”,他們會在上油前在傘麵上題詩作畫——劉翊的顯然就是這一種。
由於最早的油紙傘是由唐朝人發明的,所以又被稱為“唐傘”。
“剛剛讀什麼呢?”
“沒……”我吐吐舌頭,“胡亂說了兩句。”
他輕笑,也不再追問。
他走到我剛才蹲的位置東西蹲下,開口,我本來以為他要叫我,結果他卻自顧自的唱了起來。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是《國風·邶風·擊鼓》的第一章,這是我僅會背的幾篇中最喜歡的一篇;大部分人會背這篇都是因為那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