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石溶於水(1 / 2)

我看到姚旭他們都走了過去,也走過去湊熱鬧。

他們在跟彭大叔彙報情況,然後他們說在山上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石頭,說著,為首的人打開了手裏都布口袋。

這時我才看到他們手裏的東西。

那是一塊黑乎乎的東西,看起來很像是煤炭。

煤炭有什麼好奇怪的,西漢的時候不就已經發現煤炭了嗎?

港真,古時候天朝人們都跟開了掛一樣,如果不是確實有古籍記載的話,誰能相信兩千多年前的天朝人就已經開始用天然氣、石油和煤炭了呢?

天朝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新樂古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煤製工藝品,而且還發現了西漢時用煤餅煉鐵的遺址。

《山海經》中稱煤炭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或石炭,《本草綱目》首次中使用了“煤”這一名稱。

石油一名最早出現於《夢溪筆談》,在此之前有石漆、水肥、脂水等稱呼。

差不多西漢時時期就發現了石油,東漢曆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地理誌》記載:“上郡高奴縣(現指延安一帶),有洧水,肥可燃。”——這是目前世界上對石油最早的記載。

之後的《博物誌》中記載:“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洧水也”。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引用了這句話,並加上了自己的標注“: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然(燃)極明,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釭甚佳,方人謂之石漆。”;“釭”字據《說文解字》稱,乃“車轂中鐵也”,即軸承。

唐朝李吉甫在記述玉門縣(今玉門鎮)石脂水時也說:“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撈)取,用塗鴟夷酒囊(革製酒囊)及膏車。周武帝宣政(578年)中,突厥圍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愈)明,酒泉賴以獲濟”。

由此可見,由漢代至唐代已發現石油產地多處,並被用作燃料,以及作為車輛和水碓軸承上的潤滑油,還用於潤革和作為火攻的原料。

到宋代時,沈括把石油製作成了墨,同時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鬆木有時而竭”,必將被作為製墨原料而“大行於世。”

十四世紀初期,延長縣就有石油井的存在;十四世紀初期成書的《大元一統誌》中這麼描寫,“在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又“延川縣西北八十裏,永坪村有一井……”。

一九零七年,天朝大陸第一口油井在延長縣七裏村打成;就是為了紀念這件事情。

關於天然氣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漢書》。

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祠天封苑火井於鴻門(今陝西神木縣西南)”;《漢書》中,班固自注說:“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也”。

關於天然氣的開發和利用,最早的要數四川盆地;穿鑿鹽井時發現了天然氣,機智的天朝人們幹脆把它們用來煮鹽。

西漢揚雄在《蜀王本紀》中說:“臨邛有火井,深六十餘丈”,《博物誌》也有記載,臨邛火井“昔時人以竹木執以取火”,“執盆蓋井上煮鹽(水)得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