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一拍即合。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我感覺周圍的人好像都不打架了、都圍過來看他倆比武。
一個是安西大都護呂玄璟(靈魂實際上是安一冉),一個是吐蕃將軍;一個身上掛了些彩、但沒什麼大傷——都是些皮外傷,另一個雖然看起來一點兒傷都沒有,但是看得出腿腳不好。
那個人的右腳並沒有踩在馬鐙上;準確的說是他的右邊並沒有馬蹬。
早在三國時期,馬蹬就已經從單邊的變成雙邊的了。
馬鐙算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早在西漢之前,騎馬的時候是沒有馬鐙的。
馬鐙是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是一種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自行車也許就是參考了這種結構,所以設置了腳踏。
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最早的馬鐙是單邊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演化成雙邊。
雙邊的馬蹬進一步解放了騎乘者的雙手,它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改變了曆史。
最早的時候,騎馬隻是為了趕路;馬鐙發明以後,使戰馬更容易駕馭,使人與馬連接為一體,使騎在馬背上的人解放了雙手,騎兵們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騎且射,也可以在馬背上左右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的軍事動作。
這無疑增強了整個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
記得一個英國學者說過,“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曆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
說起來,吐蕃將軍的右腳明顯比左邊要短一截,應該是之前受過傷被截了肢。
這麼看來倒是很公平。
安一冉雖然沒什麼大傷,但是,隻要受傷就會疼,而且作戰的時候很容易流汗,汗水都是鹹的,很流進傷口裏……
有某個遊戲的一個主要NPC的話說:“那種感覺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還是自己來感受一下吧。”
周圍的人,自覺地給他們讓開路。
兩個大叔,相視一笑,我第一次近距離地觀察到對方的那個將軍。
那是一個四五十歲左右的人,也可能年紀要小一點,畢竟常年征戰、曬得黢黑黢黑的。
那個人頭頂帶了一頂帽子,那個帽子看起來就像是領軍的樣子;他的額頭很寬,額頭上滿是抬頭紋。
他手裏拿著的那把彎刀,和開始跟馬朔對戰的那個人的差不多——近乎是一個滿月;安一冉手裏的是陌刀。
說實話,人多的話還好說,單打獨鬥的話,陌刀並不占優勢;因為太長了,甩起來不方便,近距離對戰的時候,彎刀匕首之類的小型武器是特別有利的。
小型武器可以自由收縮,像陌刀這樣的武器,甩出去的同時很有可能收不回來;因為它太長了,即使能收回來,有可能會誤傷到自己。
就在我感歎安一冉不占優勢的時候,對方居然彎刀扔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