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了郭虔瓘大叔給我們分配的任務。
我帶著一支隻有十七個人的小隊伍奔赴災區、哦不、奔赴戰區。
蘇祿的城鎮,比我想象的大不少,隻不過城牆讓我稍稍吃了一驚。
見識過安西都護府的夯土牆,完全可以理解蘇祿他們這種竹籬笆加夯土結構的城牆。
泱泱大國的城牆都是夯土的,周圍的小附屬國,還能指望他們的城牆有多好啊。
他們隻不過是在夯土裏麵夾雜了竹子——竹子是橫著插在裏麵的,我隻是不能理解,他們從哪裏找到這麼多竹子的呢?
而且他們這些竹子都有手腕粗細,看起來像是很多煙囪。
竹子大多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它們對於環境的要求非常高,而且他們非常敏感;生存環境必須雨量充沛,熱量穩定,所以它們集中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北方也有竹子,但是北方的竹子特別細,最多也就拇指粗細;他們城牆裏的竹子很粗,顯然不是北方產的。
他們用夯土製作城牆,倒是可以理解。
西域地區的很多建築都是就地取材用夯土製作的,他們這邊的土地普遍是黃土和風沙;這兩種東西不適合做磚。
雖然同時期長安附近的很多建築都是磚石做的,但是磚石需要燒製耗時費力,而且還需要糯米。
唐朝建築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材料是青磚,青磚在製作上曆來就有一套嚴格的規程,從選泥、入池、沉澱到踩泥、製坯、晾製、燒製直至封窯、浸水都是倍加小心。
青磚的製作對用材非常講究,泥土必須使用粘土,這一步稱為“選泥”。
然後,需要把粘土倒入水池,這是為了過濾裏麵雜質。
然後把粘土取出略陰幹,再和水混合在一起,加水調和後,擠壓成型,再入磚窯焙烤。
最後用水冷卻,讓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使其具備更好的耐風化,耐水等特性。
青磚的抗壓性特別強,而且不容易吸水,很穩定。
這套工序下來,最少需要七到十天。
以踩泥一項舉個例子,半幹的泥糊在檢查無砂粒之後需搬入製作池中,以牛蹄反複踏成泥筋(俗稱“千斤泥”),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它更加緊實,防止裏麵有氣泡;光踩泥筋就得花上一整天的功夫。
這樣製作完了之後,唐朝的領導們還不放心,於是強製要求工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麵。
一但發現哪兒一塊磚的質量不合格,這位工匠就就麵臨殺頭的危險。
這種責任到人的懲罰措施,保證了青磚的質量;正是由於這樣,唐朝留存到現世的青磚塔,能屹立千年不倒。
邊緣地區製磚工藝跟不上,從中原地區製作好了、往邊遠地區運的話,又太費時費力。
所以才會選擇用夯土製做。
“小心那些竹子,那些裏麵有火藥。”馬朔不知道什麼時候走了過來,我光盯著對方的城牆看去了,居然沒注意到他。
“火藥?”我反問。
“嗯,裏麵有些會飛的火藥球,它們的爆炸力很驚人。”馬朔壓低聲音,說,“一定要避開那些竹子。”
“嗯!”我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