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李光弼還在率兵攻打博陵;雙方已經僵持了半個多月,他得知潼關失守,便撤兵向南退去。
史思明率兵追擊,被李光弼擊退。
李光弼與郭子儀都率兵入井陘關,留下常山太守王俌將率領景城與河間郡的團練兵守衛常山。
平盧節度使劉正臣正準備襲擊範陽,軍隊還未到,史思明就率兵來阻擊;劉正臣大敗,丟棄妻眷而逃,部下士卒七千多人戰死。
顏真卿當初聽說李光弼率兵出井陘關,就收兵回平原,等待李光弼的命令。
此時得知郭子儀與李光弼又率兵西入井陘關,顏真卿就重新開始指揮河北地區反抗叛軍的軍事行動。
李亨這個時候已經到平涼好多天了,一直沒有想好下一步的打算。
安祿山雖然現在沒有動作,但是保不齊他以後回過神來之後打壓。
於是朔方留後杜鴻漸、六城水陸運使魏少遊、節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簡金與鹽池判官李涵召開了圓桌會議。
他們一致認為平涼地勢平坦,不是屯駐軍隊之地;駐紮軍隊的地方必須要易守難攻才是。
而相隔不遠的靈武郡兵強糧足,如果把士卒們轉移到那個地方,向北召集諸郡之兵,向西征發河西、隴右的精銳騎兵;然後就可以揮師南下,平定中原。
他們都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總比這樣坐以待斃強多了;於是達成了共識,派李涵為代表,去跟李亨說。
於是就李涵帶著文書就去見李亨了;並且把朔方鎮的士卒、馬匹、武器、糧食、布帛以及其他軍用物資的帳籍一同帶了給過去。
李涵到平涼見到李亨,說明了他的來意後,李亨高興得不得了。
隻所以按兵不動就是因為物資不夠,再加上在逃亡的途中又損失了很多人。
現在的李亨,別說主動迎擊安祿山、收複河山,連基本的自衛都成問題;李涵的到來,無異於雪中送炭。
正好這時,河西司馬裴冕入朝為禦史中丞,路過平涼;他也去拜見李亨,也奉勸他去朔方。
杜鴻漸我倒是和他有過兩麵之緣,他是杜暹同族的侄子,之前來過龜茲;他和杜暹一樣,都是那種能文能武、身懷絕技的人——不過他擅長的並不是“武”而是“醫”。
杜鴻漸和崔漪讓魏少遊留下來負責修葺房舍、準備食物用具,他和崔漪去平涼的北麵去迎接李亨。
三人一會麵,就開始商討國家大事,杜鴻漸說:“朔方鎮是天下精兵強將所聚之地,現在境外吐蕃求和,回紇歸附,境內的郡縣也大多都在堅守城池,抵禦叛軍,等待大唐王朝的複興。”
“殿下如果能夠集兵於靈武,然後揮師長驅,南下平叛,傳告四方郡縣,收攬忠義之士,則反叛的逆賊不日便可平定。”
李亨覺得有道理,他們商討了一宿具體的作戰方案。
魏少遊留下來後,大力修治宮室,就連所用的帳幕都模仿皇宮中的樣子,所備的飲食水陸之物俱備。
七月初九,李亨到達靈武,一看這架勢氣得鼻子都歪了。
都已經到了這個關頭,他怎麼可能還有心情貪圖享樂;再說了,這些都是錢,現在打仗需要軍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