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逃出鄴城(1 / 2)

原來他不是叛變了,而是事情敗露了。

荔非元禮看到自己的老鄉已經氣絕身亡,一副完全不能接受的樣子。

他瞪大雙眼看著我,似乎在跟我做最後的確認。

“他死……”了

我用口型跟荔非元禮說,還沒說完,一個充斥著得意的聲音打斷了我的話。

“李將軍,荔非將軍,兩位別來無恙啊!”一個長著絡腮胡、身材高挑但十分纖瘦的男子站在不遠處。

他穿了一身缺胯袍,連鎧甲都沒有穿,一副飯後漫步、路過的悠閑樣子。

但是這個人我認得,他就是史朝義——他和他爹史思明長得一毛一樣。

但是他不是應該在汲郡麼?

什麼時候跑到鄴城來了?

“李將軍是不是在驚訝為什麼會在鄴城!”史朝義似乎早料到了我看到他會是什麼表情,“我這不是來迎接住諸位將軍的麼?”

看到我並沒有搭理他,他繼續說:“家父素來和小侄講述諸位將軍們的豐功偉績,小侄一向十分欽佩。”

“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和諸位將軍暢飲交談,值此機會,特備下濁酒,還請將軍賞光。”

“你們早就知道我們的計劃?”荔非元禮追問。

“荔非將軍此言差矣。”史朝義說,“李將軍用兵如神,布陣行軍出神入化,豈是小侄可以揣測的?”

“是家父覺得,諸位將軍在鄴城下駐守了近一載,如今大雪封路,不可能再繼續無所作為。”史朝義說,“特命小侄加以提防。”

史思明那個老狐狸果然早就猜到了,我們會趁夜色突襲,老早就設下了埋伏。

我觀察了這一會兒,發現他們最多也就兩千人,和我們不相上下,打贏的概率非常大。

我現在唯一擔心的是李光弼和郭子儀那邊兒;整個葉城駐守的將士也有近兩萬,再加上史朝義又帶兵支援。

他們就帶了五千不到的人——突襲當然是人越少越好,根本沒辦法和他們抗衡,甚至這個時間裏已經遭遇不測。

鄴城之戰注定是要以失敗而告終的,隻是代價太慘烈了些。

我一直主張不改變曆史,隻是某個個人的身份參與到這段曆史中。

現在想要改變曆史,卻發現即使我極力主張改變,也沒辦法改變大趨勢。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宦官當權的局麵從現在開始就已經萌芽。

而且,雖然很不想這麼說,但是事實就是這樣:最高決策集團虛弱無能。

李亨在安慶緒逃至鄴城一年後才展開圍攻,可謂養虎遺患、貽誤戰機;給了對方足夠的時間召喚援軍以及休養生息。

第二點,李亨召集九大節度使、發兵二十萬,可以說是押上了全部的家底。

這麼龐大的一支隊伍,居然不設置元帥,找了一個宦官過來擔任最高領導者。

沒有統一的元帥指揮,全靠我們幾個老頭兒彼此商量意見;既浪費了時間還拉低了效率。

兵家最大的忌諱就是行軍打仗中不設置元帥和物資補給跟不上。

很“幸運”的,李亨把這倆都占了。

鄴城久圍不下的情況下,後勤保障極差,造成糧秣不繼,軍心不穩;段秀實雖然往來運送物資,但是物資的數量根本沒辦法供給二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