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倭寇凶猛危害慘烈,福建軍民齊心協力平倭患(1 / 3)

福建多山,依山傍海,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南部。福建的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東北與浙江海岸線連接,西南與廣東海岸線相連,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島相望。由於在明代時,福建一方麵相對於山東、江蘇、浙江離京師(明初建都南京,明永樂後遷都北京)較遠,其地理位置又較為偏遠,且多山,交通不便,明政府鞭長莫及;另一方麵,由於福建當時在全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也不及山東、江蘇、浙江重要,明政府對福建也相對重視不夠。尤其是在嘉靖年間,政治極其腐敗,武備更加鬆弛,這使倭寇的侵擾進犯福建得到了更多的可乘之隙。同時,由於福建海岸曲折,島嶼眾多,又與台灣島隔海相望,而台灣島由於明政府為禁海實行向大陸內地遷移島民的政策,致使許多地方被倭寇所竊踞為屯兵的巢穴,成為倭寇侵犯中國沿海的“跳板”,其他還有一些島嶼也被倭寇所竊踞,成為倭寇侵犯中國沿海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中轉站”。倭寇利用這些巢穴和“根據地”駐紮重兵,不時對中國沿海發起侵犯襲擾。而離台灣及這些島嶼最近的、防衛力量相對較薄弱的福建沿海地區,就成為倭寇“近月樓台先得月”的“優先”光顧之地,成為遭受倭寇蹂躪的重災區。尤其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斬徐海,殺陳東,誅王直,倭寇既斷內應,又遇戚繼光、俞大猷、胡宗憲等強敵,便將侵掠重心由江蘇、浙江轉向福建。從明初到明末,特別是明中後期,自福建東北沿海、福建中部沿海,到福建西南沿海的許多州縣,都先後多次反複遭受到倭寇的侵擾劫殺焚掠,倭患凶猛危害慘烈,福建沿海廣大軍民人員死傷和財產損失難以計數。麵對凶殘貪婪的倭寇,福建沿海廣大軍民不怕犧牲,喋血奮戰,英勇抗擊,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英雄正氣歌。

一、明前期福建沿海的倭患倭亂及對倭寇侵擾的防衛

福建沿海是倭寇最早侵擾劫掠的中國沿海地區之一,早在明太祖洪武初年,福建沿海倭患已開其端。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為製止元末即已出現的倭寇繼續侵擾中國,希望能與日本保持友好通商關係,洪武元年(1368年)、二年、三年、五年,先後派使臣去日本交涉,但是,由於日本此時正處於南北朝混戰時期,南北朝政府都自顧不暇,無力也無心製止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依舊如故,並沒有停止,甚至還越演越烈,而福建沿海則是明初倭患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在位頭二十年,規模較大的倭亂有七次,其中四次發生在福建。史籍記載,明前期洪武、建文、永樂、宣德年間,福建沿海發生了一連串倭患倭亂,諸如: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遣使赴日交涉後,日本南朝懷良親王將數名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送至南京交由明政府究治。但事隔不久,七月又有日本倭寇經台灣竄犯福建,福建沿海軍民死傷達數千人。

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又遣萊州府同知趙秩持詔致日本懷良親王,再次要求其約束倭寇。然而同年六月,“倭夷寇山東,轉掠溫、台、明州傍海之民,遂寇福建沿海郡縣。福州衛出軍捕之,獲倭船一十三艘,擒三百餘人。”

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倭夷寇福州之寧德縣。”同年七月“倭夷寇福州之福寧縣,前後殺掠居民三百五十餘人,焚燒廬舍千餘家,劫取官糧二百五十石。”明州衛指揮僉事張億率兵討之,中流矢而卒。明太祖遣使致祭,詔恤其家。

洪武十九年(1386年),倭寇以台灣島為基地,在福建沿海連續流竄襲擾一個月,數次聲東擊西,相繼搶掠了漳州、泉州、福州、興化和廈門等地,倭寇飽掠而去,各地百姓損失慘重。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倭寇又犯福建沿海,明朝福建“備倭軍”大打了一個大勝仗,在福州殲滅倭寇數百人。

建文二年(1400年),明太祖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打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當年八月,倭乘機大規模侵擾閩、粵、浙三省。

永樂八年(1410年)九月,“倭寇攻破大金、定海二千戶所,福州羅源等縣。殺傷軍民,劫掠人口及軍器糧儲。”賊遂乘勢攻圍平海衛城池,指揮王儁督戰,百戶繆真等戰死。事後,朱棣著意加強沿海守備,責成福建知府“令緣海衛所嚴整軍馬,晝夜謹備。遇賊至,隨機剿捕,誤事必殺不赦。

永樂八年(1410年)十月,倭寇侵犯福州,竄犯莆田。十月廿六日,2000多個倭寇乘船23艘,在平海登陸,平海衛指揮同知王茂率軍奮力抗擊,倭寇大敗,倉皇潰逃。

永樂十八年(1420年),倭寇300多人駕船10餘艘,於福寧等處登岸殺掠,朝廷再次敕令“福建濱海諸衛嚴兵備,賊至則相機剿捕。”

宣德四年(1429年),倭寇自漳州漳浦古雷頭登岸圍困縣城,又攻銅山水寨、劫西土樓、月港,犯雲霄鎮,燒屋千餘家,殺戮軍民不計其數。

由於倭患倭亂頻頻發生,多次遣使抗議交涉未果,明王朝隻好轉而經營防務,加強沿海各地的衛所建設,增派兵力防衛,福建沿海也增設和加強了衛所,增加了水陸駐軍。史籍記載:

福建興化是海防要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府城設立興化衛,下轄中、左、右、前、後五個守備千戶所,有駐軍6000多名。

洪武五年(1372年)七月,因“瀕海州縣屢被倭害,官軍逐捕,往往乏舟,不能追擊”,明太祖朱元璋“詔浙江、福建瀕海九衛造海舟六百六十艘,以禦倭寇。”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派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往福建福州、興化、漳州、泉州四郡整頓海防,視要害,修築工事抗倭。在全省共設置11衛、13所、3水寨,築海上十六城,籍民為兵,以防倭寇,增置巡檢司四十有五,分隸諸衛。漳州奉命在漳浦二十三都(今龍海市隆教鄉)置鎮海衛,作為漳州的海防指揮中心,轄前、後、左、右、中5個守禦千戶所,並銅山、六鼇、懸鍾千戶所城,又設九個巡檢司,配備24個報警烽火台。總兵力8500人,擁有哨船、戰船30多艘。次年,福建“備倭軍”在福州殲滅倭寇數百人。景泰三年(1452年),漳州增設銅山、浯嶼二個水寨防倭,屬福建五大水寨係列,二寨共有官兵3341名,船94艘。這些防禦設施的建立,構成了海上和海岸兩道防線。海上的防線由水軍擔任,陸上防線由各衛所的陸軍和巡檢司擔任。江夏侯周德興到莆田勘察地形,選定莆城東南的埭頭半島南端創設平海衛,在忠門半島南端設莆禧守備千戶所,隸屬於平海衛管轄。平海衛有駐軍5000多名,莆禧千戶所有駐軍1200多名。福清屢遭從海麵來的倭寇襲擊,當年為了抗擊倭寇,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費時10年,於福清市東瀚鎮萬安村修建成了萬安所城抗倭古城牆,用於抵抗倭寇入侵,並按“五裏一墩、十裏一城”在沿海建造海防工事,在福清海岸沿線東瀚鎮萬安村宅山頂、江陰鎮下石村、沙埔錦城村煙墩兜自然村、西山村以及新厝鎮雙嶼村過橋山等處共建造了27座大小不一的烽火台。宅山頂上的這座烽火台為覆鬥形結構,用塊石壘築而成,頂部呈長方形造型,烽火台的煙墩高為5米,底座各邊長約12米,頂部開口各邊長約8米。頂部用於點火的灶坑長2.3米,寬0.65米,深0.5米。

浯嶼(金門島)是福建東南海中的一個小島,位於小擔島與鎮海角之間,麵積0.96平方公裏,屬今龍海縣港尾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為戰守要地。地方誌書雲:“浯嶼在縣(指福建同安縣)極南,孤懸大海中,左達金門,右臨岐尾,水道四通,為漳州海澄、泉州同安二邑門戶。”“浯嶼,周圍六裏,左達金門,右臨岐尾,極為要害。”它“據海疆扼要,北連二浙,南接百粵,東望澎湖、台灣,外通九夷八蠻,風潮之所出入,商舶之所往來,非重兵以鎮之不可。”明初,海疆多事,明太祖為防禦倭寇鞏固海防計,下令在沿海一帶增置了許多衛所和巡檢司,興修城池和水寨以禦倭。由於浯嶼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因此江夏侯周德興江夏侯周德興往福建整頓海防時就在浯嶼修築了水寨。《廈門誌》記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江夏侯周德興於沿海要害處置巡檢司十八個。複於大擔南太武山外置浯嶼寨,控泉郡南境,撥永寧、福全衛所兵二千二百四十二人,合漳州衛兵共二千八百九十八名戍之,統以指揮一員,謂之把總。”同時,明初在福建沿海還修築了另外兩座水寨,一座在今福建福鼎縣東南九十裏秦嶼,稱為烽火門寨,另一座在今福建南日島,稱為南日山寨。為了抵禦和防範日益增多旳來犯倭寇,明前期明代宗景泰年間(1450—1456年),福建沿海又添設了小埕和銅山兩座水寨,合稱福建五水寨。

由於明前期比較重視海防衛所建設,不斷加強武備,因此,福建沿海盡管不時有倭寇前來侵擾,但始終未造成太大的災禍。

二、明中後期倭寇對福建沿海的瘋狂侵擾和慘烈危害

明朝中後期,尤其是嘉靖年間,由於朝政腐敗,武備鬆弛,各衛所的兵員大量缺額,軍事訓練很差。當時福建海防遠非明初,倭寇得以乘虛而入,對福建的侵擾劫掠越發頻繁,更為變本加厲,危害越來越嚴重。史籍記載,最初,倭寇在浙江受創敗歸後,曾一再侵犯淮、揚、吳、越地區,但都遭到堅決抵禦,陷於不利地位,於是就築巢穴於閩中,首尾七八載。所攻破的城池有十餘座,劫掠的子女財物達數百萬,明官軍吏民戰死及被俘死者不下十餘萬。明朝中後期,尤其是嘉靖年間,福建沿海諸縣城幾乎先後全部遭到過倭寇的圍攻,福建沿海州、縣幾乎無一不受到倭寇的侵擾,有的甚至連續不斷地遭到多次乃至十多次侵擾。如,據史籍和地方史誌記載,在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543-1563年)的20年中,福建興化府(莆田)就先後15次遭受倭寇的侵擾劫掠。從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1557-1560年),在短短4年中,福州被倭寇圍困4次,泉州被倭寇圍困3次。漳州自在明前期宣德四年(1429年)遭受嚴重倭患後,此後近140年中倭患就末消停過,尤其在嘉靖時期,倭患更是慘烈。倭寇有時從閩粵陸路來,有時從海上來,先是蹂躪沿海,又逐漸蔓延到山區,在漳州製造了重大禍害27起。漳州境內詔安、漳浦、南靖、平和、長泰等5個縣城皆先後遭到倭寇圍攻,詔安、南靖的縣城還曾為倭寇所破,縣城四關外的房屋大多被燒毀,損失慘重。倭寇所到之處,極盡燒殺擄掠之能事,漳州幾乎村無完舍,民無定居,多逃入深山避難。在倭寇的猖狂洗劫下,官建的衛所城堡也多被倭寇攻陷,鎮海衛城、懸鍾所城曾被倭寇攻破,銅山水寨及戰船被倭寇燒毀,月港、梅嶺先後被倭寇占領。據陳懋恒《明代倭寇考略》中“沿海各省之倭禍”的不完全統計,明中後期,明世宗嘉靖年間在福建沿海共發生大大小小倭患倭亂159次;明穆宗隆慶6年間在福建沿海共發生倭患倭亂3次;明神宗萬曆年間在福建沿海共發生大大小小倭患倭亂6次。可謂倭患凶猛,危害慘烈。盡管各衛所官兵浴血苦戰,但由於朝政腐敗,軍、政自成係統,明軍缺乏統一的指揮,各衛所互不協作,每次都是各自為戰,得不到友軍的配合和地方政府的支援。雖然打了許多勝仗,也殲滅了大量的倭寇,可是明軍多因孤立無援而傷亡慘重。福建沿海的廣大軍民深受倭寇禍害,財產浩劫,生靈塗炭,苦不堪言。打開相關史籍和地方史誌,可以看到倭寇侵擾禍害福建沿海的記載比比皆是:

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1541一1551年)福建沿海的倭患和倭災

嘉靖二十年(1541年),大股倭寇襲擾福建廈門地區同安縣蓮河、霞浯、珩厝、東園等沿海鄉村,因無官兵抵抗,倭寇深入至鴻漸山麓,將避難於一個大山洞中的千餘名難民用濃煙熏死。後人為記住這一民族恨,稱該山洞為“千人洞”。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福建興化衛中所千戶白仁、分巡姚鳳翔率水師挫敗倭寇的襲擊,俘獲倭寇14人。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一月中旬,倭寇在福建福清海口鎮登陸,倭寇從福清海口襲來,興化衛中所千戶白仁率兵在江口僑尾立陣阻擊,傍晚倭寇到來,見明軍嚴陣以待,不敢妄動。當晚4名倭探被白仁擒殺。翌日晨,倭寇乘白仁部在東獄廟口早餐時,突然襲擊,明軍在眾寡懸殊,腹背受敵,沒有援軍的情況下,浴血奮戰,白仁戰死,士兵大都陣亡。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四月,倭寇圍攻晉江永寧衛城,城內有一排水入海的渠道“水關溝”,溝長170丈,寬6尺,深7尺,上覆蓋石板,城破後,數萬居民躲在溝內,被屠殺殆盡,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福建沿海的倭患和倭災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月,有倭舟失風飄至興化府南日舊寨,登岸流劫,平海衛左所千戶葉巨卿率水師與駕駛幾十艘船來犯的倭寇鏖戰,俘獲倭寇100餘人,倭寇殺千戶葉巨卿;把總指揮張棟督舟師衝擊,倭寇敗走據山;知府董士弘組織民兵、獵戶,與張棟等一起圍而殲之。是時,海洋並岸諸島多棲寇舟:有真倭阻風汛,不獲歸者;有沿海奸民搶舡南旋,候來歲倭至者。未幾,南日寨複有三舟登岸,張棟、董士弘率兵擊之,倭寇引退而去;擒賊數人,皆真倭。同時,泉州衛右所百戶張養正也在莆田巡守時擊退入侵的倭船,翌日,倭寇又登陸,張養正率部奮力抗擊,因孤立無援,張養正戰死。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福建沿海的倭患和倭災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倭船100餘艘乘夜霧企圖潛登吉了澳,水寨參將黎鵬命令炮擊,並率水寨哨舟與100餘艘商船、漁船一起迎擊,擊沉倭船3艘,斬倭100餘人,俘倭87人,不少倭寇墜海溺死。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一月,倭船幾十艘倭寇二百餘人襲擊莆田沿海,進犯福建莆田縣鎮海、鎮東等衛,千戶戴洪、高懷德、張鑾全部戰死。倭寇繼而進犯福建興化府涵頭鋪等處,被興化平海衛千戶邱珍、副千戶楊一茂率兵擊敗。倭寇轉向白湖,焚舟登陸,進犯涵江。邱珍率百餘輕騎迎擊,追至東嶽山,不幸墜馬被倭寇殺害,副千戶楊一茂與戰死。興化衛指揮僉事丁桐,在海上先後共殺倭寇5人,俘擒倭寇362人,繳獲敵船、鎧仗無數。倭寇旋即又進犯福清海口鎮,泉州衛指揮僉事董乾震直奔其壘,斬殺十餘倭寇後英勇戰死。事聞,詔各立祠其地,有司春、秋祭享;襲升其子二級。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福建沿海的倭患和倭災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正月,流竄福建福清的倭寇分兵兩路:一路竄向泉州,一路由海口鎮竄至西鄉,經長樂、閩縣北進,劉炌率明官兵緊追不舍,殺死1名倭寇首領。劉炌、王月勇在寧德石壁嶺追截倭寇,在未能及時列成陣勢時,倭寇即突然到來,劉炌手執鐵耙殺寇3人,終因無援,被倭寇殺死,手中兵器還緊握不放。王月勇同時犧牲。是年八月,倭寇幾千人從福建福清海口鎮進犯福州。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福建沿海的倭患和倭災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月,倭寇以琯頭為巢穴,四出劫掠。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八月,倭寇近萬人再度圍困福州城,先在郊外焚掠殺擄,“火照城中,死者枕藉,南台、洪塘悉為煨燼”。福建巡撫阮鶚畏戰求和,以白銀數萬兩、金花千支、機布數百匹等賄賂倭寇,並撥給新造大船6艘。倭寇又劫擄戰船20艘,擁舟船下馬江,於營前屯泊三日,分數十小舟入長樂諸港劫掠,爾後出海而去。十月,倭寇從連江漁倉浦登陸,進攻縣城不克,洗劫城郊,轉掠北茭。後新倭又到,合股再攻縣城。官兵分門出擊,倭寇潰敗,從拱嶼退走。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一月,一批倭船屯泊盤踞於廈門港外浯嶼島,分別劫掠福建廈門同安、南安、惠安等縣。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福建沿海的倭患和倭災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新倭大至。四月,倭寇自浙江侵入福建之福州、興化、泉州等地,皆登岸焚掠而去,福建沿海諸縣城幾乎全遭到倭寇圍攻,而最先淪陷的是福清縣城。倭寇1000多人由長樂坑田上岸,經石湖嶺進犯福建福清,占據縣城附近山頭,攻陷縣城。城破後,倭寇執知縣葉宗文,劫掠庫房、牢獄,殺死男女千餘人,縱火焚毀官舍民房。舉人陳見率領家僮、百姓抵禦倭寇,與縣學訓導鄔中涵、監生林鼎等同時被倭寇捉住,痛罵倭寇不屈而被殺死。兩天後,倭寇退出福清縣城。另有倭寇3000多人從鬆下入海口澳,圍攻鎮東城。兩天後再增1000多人,合攻鎮東城。守城官軍秦經國率幾十名騎兵出城抗敵,並打開城門讓難民入城,保全了不少人的生命。海口鎮人謝介夫帶領群眾協助官軍抗倭,保衛鎮東城。倭寇自海口鎮出海,明參將尹鳳引舟師追擊,衝沉倭舟七,擒斬七十餘人,追至東洋,又斬倭寇百餘而還。四月初十,倭寇1000餘人自福清南趨三江口登陸,焚掠涵江,後又盤踞林墩,劫掠商業中心黃石,進迫興化府城。是時,府城無兵可用,府城守備空虛,四鄉群眾被迫奮起自衛,邑人林兆恩等籌資2000兩,請過境的千名湖南麻陽兵擊退倭寇,保住了府城。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五月,千餘倭寇圍攻惠安,知縣林鹹率丁壯守在城牆上抵禦倭寇,倭寇一連攻打五晝夜沒有攻下來,乃引退而去。林鹹率兵乘勝追擊,於縣境鴨山中倭寇埋伏而犧牲。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六月,倭寇再一次分掠興化(今莆田)、漳州、泉州等府,攻陷福清、南安二縣,分犯同安、長樂和漳、泉諸處。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冬,盤踞浯嶼的倭寇火燒浯嶼寨,進攻同安縣城,知縣徐宗奭率領軍民上城抵禦,以銃擊傷倭酋後,倭眾始退走。同年十一月,盤踞浙江柯梅(舟山北部)的倭寇3000餘人,在海寇謝老、洪老(即謝策、洪迪珍)的導引下移巢浯嶼。自此,倭寇不斷劫掠廈門南北沿海諸縣。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福建沿海的倭患和倭災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福建舊倭尚在,新倭又大至,三月,柯梅之倭寇出舟山,駕帆船南犯,泊於福建之浯嶼(金門島)。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寇先攻福寧州、連江、羅源等處,不克,流劫各鄉,再攻福州府城。倭寇進攻福州,不克,圍攻一月,始解圍去,乃移攻福安縣,將福安縣攻破。當時沿海如長樂、福清等境內,全都有倭舟。同時廣州亦有流竄的倭寇往來於詔安、漳浦之間,於是,福建沿海“北自福、寧,南及漳、泉,沿海千裏,島寇倭夷,在在出沒”,福、漳。泉等州,無不受倭害。台灣、澎湖、浯嶼、南澳淪為倭寇巢穴。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倭寇攻陷福建永福縣。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夏,浯嶼的倭寇和大批新來的倭寇,南掠龍溪、漳浦、詔安、長泰等縣,北圍泉州府城,並分股攻掠南安、同安等地。倭寇攻同安縣城時,指揮白震、同知李時芳率軍民固守。當時正值“久雨城圮”,同知李時芳帶領軍民“植木柵捍蔽”,縣學教官吳金率諸生丁壯死守,倭寇久攻不下,遂轉而焚掠郊外,居民房舍被焚數千家,梵天名刹雨華堂亦遭焚毀。倭賊從祥芝、石湖、烏潯等地分道出海,參將王麟率領舟師追擊。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大舉進犯福建福清,全縣大部分村落遭殃。三月二十日至五月五日,倭寇大洗劫達7次之多。三月二十六日,倭寇由長樂鬆下進犯福清縣城東門,守城官兵發銃打死兩名倭寇,倭寇才逃走。三月二十八日,倭寇200多人由長樂進犯縣城北門,守城官兵發銃,擊倒倭寇人與馬,倭寇又逃去。四月十七日,倭寇400餘人由鬆下再次進犯福清縣城東門,被銃手擊走。五月五日,倭寇4000多人,從海口鎮牛宅竄到宏路,兩個月後才撤走。六七月間,倭寇侵占白鶴、瑟江、東瀚、後營等地。八月十八日,倭寇400多人,從長樂進犯福清,住溪頭一夜,經上逕、前赤、井得、臨江、化北直到後營,占據福清江陰。江陰柯嶼人陳言近與其妻翁氏一同抗倭犧牲。十一月初,明軍在參將王麟、把總朱光、僉事萬民英帶領下,殲滅倭寇1400多人,並活捉通倭大漢奸嚴山虎。殘餘倭寇數十人由雲中洋竄往磨石,沿途殺人放火,被當地群眾消滅。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福建沿海的倭患和倭災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正月倭寇占領並屯踞海滄,以此作為進犯福建沿海的據點。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倭寇自料羅登岸,焚掠同安浯洲(今金門島),受害最慘的是官澳。當時官澳巡檢司城內有難民萬餘人,他們推舉楊克紹為首組織丁壯4000餘人守城。因城高缺水,於四月初九日組織突圍時城破。倭寇縱火屠城,城內外屍橫遍地,婦女相攜投海者不計其數,僅先頭突圍的200餘人幸免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