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生而為人已不易,紅塵輾轉似更難。臥薪嚐膽應有時,物華冉冉鬢將殘。。。。。。”以這樣的詩句來形容現在人的精神狀態應該是最貼切不過的,從佛教的觀點來闡釋,投胎人身猶如盲龜浮木一樣艱難。可是否得到了寶貴的人身我們就能夠好好把握,甚至創造出自己的價值,不辜負那個最終極的自我在這世界某個角落的苦苦等待呢?
編者認為,不論社會發展到怎樣的階段,都會或多或少出現一批統領大眾的智者,他們不但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超人的智慧,更加有著悲天湣人的情懷,他們的出現改變著每一位陷入自己製造的誤區中的人們。使他們能夠重拾自己靈性的光輝,不再有“人生浮沉,蹉跎幾何”的感慨,為自己再塑日趨圓滿的人生奠定一個紮實的基礎,而那冥冥中的一線光明就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此次的“與心對話禪悟人生”是2010年5月六祖寺方丈大願大和尚應廣東省軟件協會、暨南大學中印比較研究所的禮請所做的一次精彩演說,本篇圍繞禪的智慧與慈悲對人生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闡述,對心是什麼、怎樣與心對話及但用此心的解讀鞭辟入裏,耐人尋味,每個部分都條分縷析地剖析出智慧與慈悲的真正內涵,其中引出的公案頗具趣味而又無不蘊含嚴肅深刻的哲理內容,觀者、聽者紛紛沐浴在法師智慧的光芒中茅塞頓開,無比欣喜,因為人生的路標一旦確立,生命的前景頓現曙光。
法師指出智慧源於絕對的自信,我們的自性無所不能,但隻有充分了解、開啟自己這顆心,以禪的智慧與自己這顆心對話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禪文化以她獨有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為在焦灼、懊惱、期待、失落和不安中掙紮的人們釋放著胸中抑鬱愁苦以及被困境窒息的悲哀,物質生活的豐富永遠填補不了精神世界的空虛,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麵對世事的紛紛擾擾,人們厭倦了、困惑了,於是,有的人在富貴中迷失,有的人在唯求生存中誤入了歧途,還有人在縹渺的情感中尋找荒誕不經的愛情神話用以安慰他那顆狂走不羈的心魂,然而誰又得到了什麼?
春花秋月,林花春紅如曇花現於瞬間而疾速隕沒,生命的短暫使我們無法長久地支撐自己早已疲憊的心誌,那麼,編者可不可以引用“活在當下”這一句禪語來作為本篇的結束呢?
如果你是快樂的,請傳達你的快樂給你周圍的人;如果你深藏智慧,請播撒你的智慧於大眾,就如同本書的編輯出版,願書中散發出的智者的拳拳仁愛之心感染每一位讀者,願每一位讀者在書中理性的光輝中撥開生命的迷霧,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諸位善知識:
非常歡喜今天下午應廣東省軟件協會和暨南大學中印比較研究所的邀請,又有緣分與諸位善知識共同來探討禪的智慧。此次的講題是按照主辦方出的一個題目,叫做《與心對話,禪悟人生》。
歐洲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舒伯特,他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問他:“為什麼你總是作這麼哀傷的音樂呢?”
舒伯特抬起頭來,問:“你可知道哪一首是歡樂的音樂呢?”
是啊,一般的人返觀一生,如果沒有領悟到禪的智慧,就會覺得在這萬丈紅塵之中,生命的歡樂之歌究竟在哪裏呢?哪怕貴為帝王,威赫一生,到頭來卻哀歎:“可憐生在帝王家。”南唐後主李煜也感歎說:“自是人生常恨水常東。”更不要說弱小無依的普通人了。人生更如浪卷浮萍,漂泊不定。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似蘇軾所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難道我們的生命隻能被命運的鞭子驅趕,在無窮無盡的生死苦海之中,在無窮無盡的煩惱、壓力之中漂泊嗎?正如李煜所說:“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如果沒有得到禪的智慧滋潤,人們往往都會感歎:難道我們隻能無可奈何地看著自己的少年壯誌在歲月之中風化嗎?所以,一位古德說:“如果沒有得聞佛法,且對禪的智慧沒有領悟,對世間萬事萬物仍有執著心,看不破、放不下的話,那麼生命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