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離我們最近的宇宙部分——地球(1 / 3)

1.地球的曆史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在不停轉動的橢圓形行星,它提供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水、空氣、森林等和一切生活息息相關的的資源。真正熱愛和關心它的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生活著的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地球神秘的麵紗吧!

懂得科學知識的人,不會滿足類似於中國神話中的“神”,或者西方世界的“上帝”創造了地球這樣的說法。即便是科技已經十分超前的今天,仍然很難解釋的清楚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因為關於地球的形成,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

早在1749年,法國的生物學家布封就曾經提出過彗星碰撞說,認為地球是一顆彗星進入太陽內,在太陽上麵打下了包含地球在內的幾顆行星。從此關於地球的神學論被徹底打破;1755年,康德也在《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提出的了隕星說。他認為隕星積聚才形成了太陽和其他行星;而1796年的時候,法國的拉普拉斯又在《宇宙體係論》中提出宇宙星雲說,則是認為由於星雲的塵埃積聚,從而產生了太陽,再經由太陽排出氣體物質,進一步形成行星。還有後來的雙星說、行星平麵說、衛星說等等,總而言之是眾說紛紜。

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最科學的說法是這樣的。說太陽係在最初形成的時候,有99%以上的物質不斷聚合形成了太陽,而其他小部分被分散在的四周的物質碎片以太陽為中心不斷旋轉,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由於碰撞和引力作用的原因,其他分散著的碎片才不斷的慢慢結合,最終形成了其他的九大行星。

當時地球隻是一團近似混沌的物質,宇宙中還有其他許多的小行星在不斷圍繞著太陽轉動。這些行星不斷互相撞擊,又經過很多年以後,才形成了原始的地球。最初的地球象一顆灸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的不斷減少,也伴著物質的逐漸冷卻和凝固,形成了最初地殼,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地表。但由於地球內部有大量的岩漿,而且不斷的向外噴湧,也形成了大量可怕的火山。而殘留在火山灰中的水蒸氣經則過冷卻以後凝結為水,便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海洋。經過無數奇妙的變化後,最終形成了地球最早的形態。

時光遷移,由於地球自身存在引力,而且在地球的內部不斷的發生著化學反應,其所產生的氣體不斷的被噴出,附著在地球周圍,就成為現在我們所說的大氣層。而氫氣和氧氣結合後形成了水。經過太陽的能量輻射,才使地球本身產生了重要的磁場作用。曆經了一係列奇妙無窮的變化,才演化成為現在這個適合人類的生存和居住的地球。

地球今年幾歲了

地球

在生活中,我們與人交談的時候,很自然的便會問及別人的年齡。其實地球跟人類一樣,也有著它自己的年齡。雖然我們一直居住在地球上,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到底幾歲了呢?看上去這個問題似乎無法回答,因為地球的出現要比人類早上很多。可是這個看似沒有答案問題,依然沒有難倒我們聰明的人們,他們憑借著大自然中留下的那一絲蛛絲馬跡,一直不斷的在探索著地球的真實年齡。

人們最初計量地球的年齡,是利用海水裏的鹽分來推斷的,估計約為9千萬至3億5千萬年。但是後來發現河流帶進海水裏麵的鹽分每年都不一樣,並且海中的鹽分還會跟海水一起被吹回陸地。甚至地球出世的時候海洋可能還沒有形成,所以這離地球的真實年齡還相差甚遠。

於是,人們又用海中沉積物的厚度來估算,結果約有3億到10億年的時間。但由於沉積物堆積的速度有所不同,有時可能還會出現中斷的現象,而且地球存在於沉積物生成之前。所以此理論也不能成立。

最後,人們選擇了一種穩定並且可靠的方法去推斷,也就是用放射性元素在分裂的時候產生的量來推算地球的年齡。但是人們算出的答案卻略有不同,因為地殼總的放射性元素及其生成的同位素有很多種類,所以就有許多種的計算方式。另外在地殼生成前,地球還應該有一段熔融期,大約有20億年之久,所以總體算來,推斷地球的年齡大約在50億到60億年之間。

20世紀初,科學家們又發現了同位素地質測定法,這是目前用來測定地球年齡最準確的方法,是能夠用來計算地球曆史的標準時鍾。采用這種辦法,科學家對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進行檢測,大約有35億年左右。但是即便是最古老岩石,也不是地球出現時能夠留下來的最早證據,依然不能夠代表地球的最初曆史。因為地球在嬰兒時代隻是一個熾熱的熔融球體,所謂最古老的岩石,也不過是地球冷卻下來形成堅硬的地殼以後保存下來的。

60年代末,又有科學家用采測月球表麵的岩石作為標本,推測出月球的年齡大約在44至46億年之間。因此根據最流行的太陽係起源星雲說,所以依據太陽係的天體是在相似的時間內凝結而成的,所以基本上能夠斷定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所形成的。不過這僅僅是靠間接證據而推測出來的。所以至今人們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地球“確鑿的檔案”,46億年也隻是人們所推斷出最接近地球年齡的數字。

地球的“美麗外衣”

一閃而逝的流星,匆匆綻放煙花,曇花一現的驚鴻,美麗的事物總是對人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對美麗的追求像飛蛾撲火般的熱烈。湛藍的天空、新鮮的空氣、碧綠的森林、奔騰的河流、連綿的山川、廣闊的大海無一例外都是地球母親賜予人類的寶貴資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也在不斷的發展,廢氣汙水的排放、不合理的建設、濫采濫伐都在不斷的破壞著我們的地球。對環境造成的傷害觸目驚心,傷痕累累的地球其實已經很脆弱了。而保護著地球的“美麗外衣”——臭氧層,在環境被不斷的被破壞的同時,也很不幸的被人們無情的一層一層剝奪了。

臭氧是一種無色的氣體,因其自身有種特殊臭味,所以得名“臭氧”。有90%以上的臭氧分子聚集在距離地球20~30公裏的大氣層中,從而構成了臭氧層。臭氧層是保護著地球母親的美麗外衣,是人類賴以生活的“保護傘”。臭氧層能夠擋住太陽照向地球的強烈紫外線。紫外線不僅會傷害人類的角膜和眼睛,而且會讓我們換上皮膚癌等各種癌症疾病,對人類的傷害不可估計。因為無法承受紫外線的強烈照射,植物的和微生物也會相繼死亡。海洋中可以大量吸收溫室氣體的浮遊生物,也會直接受到侵害。接著便會形成惡性循環。引起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其它生物也會相繼死亡,並最終直接影響的人類的生存。臭氧層是保護地球的惟一一道天然屏障,讓地球上的人類不必遭受紫外線的強烈傷害。

然而近10多年來,地球上的臭氧層不斷的變稀薄,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直接危害著人類自身的安全。我們的世界在日益發達,高端的科技產品,推動經濟發展的的企業,空調、冰箱等隨處可見的電器,都在一點點破壞著我們日漸稀薄的臭氧層。

我們還沒來得及意識到這些破壞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後果,我們美好的家園已經在日益見衰。如今的南級上空,越來越稀薄的臭氧層,已經形成了一個空洞;全球的氣候也在不斷變暖;沿海的城市也不斷的遭遇各種各樣的災難。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去緩解這種破壞,那麼我們的家園在不久的將來因為自己的無知和愚蠢而逐漸被毀滅。

地球裏麵是什麼

地球結構示意圖

我們每天都居住在地球上麵,盡情的享受著地球母親無償提供給我們的一切地表資源。但是地球內部到底是怎樣的?我們所居住的地下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人們不可能象神話故事中的神仙一樣能夠上天入地,這個問題自然也就成了一個難題。而世界上的鑽井最深也不過萬米左右,對於有著6300多公裏半徑的地球而言,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其實在地球的內部,是分有很多層的,象同心球一樣具有同心球,而且每一層次組成的物質和物理性質都不一樣。我們無法觀測到地球的內部,地球的內部構造也隻能通過各種理論推測而來。人們通過地球內部地震波的傳播情況,間接的推斷證明地球內部是由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組成的。

地球的最外層結構便是地殼,地殼是由岩石所坐車的一層堅固外殼,是地球最外層的固體圈層,也是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殼平均厚度約大約為17千米左右。因為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厚度大約在35——45千米左右;平原盆地相對比較薄弱;大洋地殼則十分薄弱,厚度隻有幾千米而已;而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脈的地殼厚度可以達到70~80千米。地殼又分為上地殼和下地殼,上地殼主要作用是承受應力以及地震易發生的層位,所以地殼較硬;而下地殼便相對較軟了。

在地殼和地核的中間還有一個夾層,就是我們所說的地幔。厚度大約有2800多千米。地幔是由致密和造岩物質構成的,也是地球內部體積和質量都最大的一層。地幔和地殼一樣也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個層。在上地幔的頂部,有一個可以讓地震波減慢的層麵。通常人們把上地幔頂部和地殼合稱為岩石圈,又稱軟流層,且很可能是岩溶的發源地;而下地幔的溫度、壓力以及密度都有所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厚度大約有2900公裏。

地核則是組成地球的核心部分,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到地球中心部位。由鐵和鎳元素組合而成,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12克左右;且溫度極高,約有4000~6000℃;半徑約為3470千米。地核同樣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個部分。現在的科學家認為外地核的物質為液態,內地核則呈固態結構。

2.地球的運動

如果你有足夠的興趣和時間去仔細看一下世界地圖的話,你可能會發現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南非的西海岸和南美的東海岸的凸凹像一塊掰開的餅幹,直觀上就可以把他們拚合成一個整體。也許沒聽過“大陸漂移”的人會以為是在說笑話而已,但是這可不是隨便說說那麼簡單的。

大陸漂移示意圖

早在20世紀初,魏格納就曾經根據大陸的輪廓、地層和古生物等很多資料而提出了一種大膽的假設,大陸是會漂移的。有著科學家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的魏格納,在觀察地圖上海洋兩側的陸地輪廓時不斷的思索。並通過其他的考察、研究,依據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岩相的相似性和連續性特征,不斷找尋出大西洋兩岸陸地吻合的證據,他提出大陸橫向運動的可能性。並且推斷說早在三億年前,地球上已經有了一片廣闊而連續的水域——“泛大洋”。由於地球不停自轉產生的離心力以及天體引潮力的作用。才使得聯合古陸出現裂縫,並漸漸分離漂移成為人們今天所見到的海陸分布。

但是他的說法卻被人們視為荒謬無比的笑話。魏格納仍然堅信“大陸漂移”,為了進一步找到“大陸漂移”的證據,他前往北極地區,到格陵蘭島去探險考察。1912年,魏格納在法蘭克福舉行的地質學會上演講了“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並且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為了研究冰川學和古氣候學再一次到格陵蘭島考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他的研究工作不得不停止。魏格納在戰場上受了重傷,但在養病的時候寫成並出版了《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對大陸漂移說進行了大概的闡述,然而卻並沒有被人們接受。雖然得到了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肯定,但卻也有更多的地球物理學家對此不屑和反駁。

直到1968年,法國的地質學家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共同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又叫“全球大地構造”。他們認為,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經發生過大規模水平運動,並一直在繼續運動。但並不是大陸漂移說所說的是在矽鋁層和矽鎂層之間發生的,而是整個地幔軟流層像傳送帶那樣在移動,大陸就像被傳送的“乘客”。

迄今為止,大陸是否是在不斷漂移的,仍然隻能依靠假設去推斷。但是科學家們仍然會不斷的努力去探索這個奧秘,一步一步解開板塊構造學說。揭開大陸板塊的活動之謎,相信總有一天一定會弄清地球大陸板塊長達46億年的的演化史。

看不見的“經緯網”

地球經緯網

在地球儀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縱橫交錯的線,這就是經緯線。用來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做經線,而和經線垂直相交的就叫做緯線。其實我們所生活的地球表麵上並沒有畫著經緯線。經緯度線是人們為了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和方向才在地圖和地球儀上麵所假想出來的輔助線,就像給地球假設了一個坐標係。我們在地球儀上麵看到一條一條垂直相交的經線和緯線,就叫做經緯網。利用地球儀上麵多標注的經度和緯度,我們才能夠辨別方向,可以很準確定位出地球的表麵任何一點的位置。經緯網在航空、航海、軍事、氣象等各個方麵起到很大的作用。

不管地球表麵的哪一個點,我們都能畫出一條經線和另外一條與其垂直的緯線。為了能夠區別出那麼多的經線和緯線,每一條經線和緯線都被起上了一個名字,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經度和緯度。經度表示每條經線的名稱,緯度則表示每條緯線的名稱。

我們把地球儀上,沿東西方向繞成的圓圈叫做緯線。緯線是相互平行的,因為緯線是長度不等的,所以緯線圈的大小也不相等。地球儀上麵最長的那條把地球一分為二的緯線,叫做赤道。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0°緯線。緯線圈中最大的就是赤道,以赤道為中心向南北兩極,緯線圈不斷縮小。赤道以北的維度叫北緯;赤道以南的的叫南緯。南、北緯各有90°。

地球上一切通過地軸的平麵與地麵相截而成的圓圈稱為“經線圈”。我們把經線圈由兩極分成的半圓叫做“經線”。和緯線不同的是,所有經線的長度都是相等的,並且在南北兩極的極點相交。雖然經線不存在於現實中,但是我們如果想在地麵上快速找到自己的經線,隻需把一根竹竿立在地上,在中午的時候,太陽到達最高點的那一刻,竹竿的陰影所呈現的就是你所在位置的經線。所以我們也可以把經線稱作經線為子午線。

這些看不見的經緯網不僅是人們在探索中的重要發現,也時刻的為我們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地球的運動

地球,是我們人類居住的家園。人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球體,永不停息圍繞著太陽不停得公轉,公轉的同時還在繞著自身產生自轉。但是對於地球究竟為什麼會運動,恐怕知道人就為數不多了。其實在科技日益興盛的現在,科學家們經過不斷的努力,已經大致推斷出了其中的秘密。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地球運動中的秘密吧。

所謂的自轉指的是衛星、行星、恒星、星係等繞著自己的軸心轉動。地球的自轉指的是和太陽係內其他的八大行星一樣,在繞著太陽公轉同時,還圍繞著一根假象出的自轉軸所產生的自轉。地球自轉一周需要一日,以距離地球遙遠的另一恒星為參照的話,時間的長度約為23小時56分4秒,這是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我們稱之為“恒星日”。但是如果以太陽為參照去計算,時間則需要24小時,我們稱之為“太陽日”,也就是我們平時最普遍使用的地球自轉周期。

但是有一點值得提醒的是,地球雖然在自轉,卻不等於說地球自己轉。我們所說的“地球自轉”隻是對地球繞著太陽轉動時產生的運動狀態而已。並不是說地球會無原無故的產生自我轉動,況且地球內部也並不存在任何可以讓地球自轉的動力。之所以地球會產生自轉,是因為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時候,速度過快且遇到太陽風的側麵推力作用,才使得高空中產生了等離子西風環流,繼而推動地麵西風以及向東湧去的洋流,從而才推動了地球自西向東不停的旋轉。

由於地球本身的自轉作用在加上太陽引力場,才致使了地球的公轉。當然,地球的公轉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地球的軌道、軌道麵、黃赤交角、自身公轉周期以及公轉速度和公轉效應等幾個方麵都能夠表現出公轉的規律性。

世界上為什麼會有白天、黑夜的交替,晝夜長短的變化?為什麼又會出現地區之間的時間有所不同?又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神奇莫測的變幻?二十四節氣又是怎麼回事?這些看上去似乎沒有辦法解釋的問題,在你了解了地球的公轉自轉規律之後,似乎已經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了。地球的公轉自轉是一種必然的重要現象,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讓我們用智慧去探索更多關於地球的奧秘吧!揭開更多關於地球轉動的神秘麵紗。

地球的磁場

地球的磁場

在地球的周圍,有一些磁場,我們把它叫做地磁場。地磁場大約在34.5億年前已經形成。和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約形成於同一時間。地磁場就像在地球中心放了一個大的磁棒,其產生的磁偶極子所形成的磁場。地磁場有兩個極,S極和N極,分別位於北極和南極。從指南針的問世,人們已經籠統的知道了地球有南北極兩個對稱的磁場。然而地理位置上的南北兩極和兩個磁場相近卻不重合。

地磁場的磁廠強度有磁力線的方向和大小矢量。為了準確的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磁場強度,經常采用的測量方法有磁偏角、磁傾角和磁場強度三個要素。

地磁場也會被外界的擾動影響,所以他並不是孤立的。由於太陽風的磁場不斷的對地球的磁場施加作用,地球的磁場不斷的反抗去阻擋太陽風磁場的長驅直入。於是太陽風繞過地球磁場繼續向前行動,繼而出現了被太陽風包圍的地球磁場形成一個彗星撞的區域,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地磁層。

地磁層在距離地球表麵600~1000公裏的高空,磁層頂在距離地麵5~7萬公裏的磁層邊界處。地球磁力線因為受到太陽風的作用,在北向太陽的一麵不斷的延伸,像一條常常的尾巴,我們通常把它叫做磁尾。

然而在近代,又有科學家指出,基本磁場、變化磁場和磁異常才是真正組成地磁場的三個部分。基本磁場是磁場主題的穩定磁場,在地磁場中約占99%以上;地磁場近似偶幾場的特性也是由它決定的,接近地表時相對較強,遠離時則會弱一些。在過去,人們認為地球是一個大的磁鐵,所以周圍才會出現磁場。但是後來又發現在物質的居裏溫度過高時磁鐵便會失去磁性。而鐵磁場的居裏溫度為500~700攝氏度,地球中心部的溫度卻遠遠不止於此。所以地球是一個龐大磁性體的說法被推翻。現在流行的地磁起源說法是自激發電機假說,認為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地核圈層。因為外地核的液態可能是一個導電的流體層,發生差異運動或者對流的可能性更大些,會使原來的弱磁場增強,進而導致磁場進一步增強。才形成現在說的基本磁場。而地球外部疊加在基本磁場上發生短期變化的磁場,我們就把它叫做變化磁場。僅占地磁場不到1%的很小部分。太陽的輻射、太陽帶電粒子流和太陽黑子活動是變化磁場形成的主要因素。再地球的內部,一些具有磁性的礦石和岩石會引起磁場並疊加在基本磁場上,我們稱其為磁異常。

地球的磁場是在不斷變化著的,變化方式也是層出不窮。每一個地方的磁場方向、強度都會隨時發生變化,有可能會變小,甚至南北極發生大反轉也不無可能。地磁場是很複雜的,即便是在現今的科學,我們仍然無法預測出在遙遠的未來它會發生怎樣驚人的變化。

3.繽紛的地球

天堂般的草原

最是忘不了騰格爾那“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自由遼闊的歌聲;最是忘不了幼時那“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歲月靜好的憧憬。

綠色草原

草原,就像是被風吹散開來的綠色墨汁,爬過低矮的沙丘,漫過淺淺的窪地,一直湧到天邊。藍天白雲相依之下,一陳風兒吹彎了牧草,便看見那悠然自得牛羊。這樣的一片翡翠世界,縱使是那煙花三月的江南也比不上的!

久居在燈紅酒綠的繁華之中,猛然間身臨這浩瀚茫茫的草原,攜一身亮麗的色彩,傲立在被風吹過的廣袤無垠的原野之上,那不可企及的遼闊,那清澈的高原,那盈盈欲滴的青淳,那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怎不令人驚歎,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怎不令人如癡如醉!

隻有走近草原,才能走近一望無際的博大,放眼看去,處處都是暗湧的碧波萬頃。隻有草原的遼闊才能讓人真實地感覺到天的高遠;隻有草原的廣袤才能讓人真切地感知到地的博大。迎風而立在這蒼茫的綠海之間,僅僅是舒展雙臂的刹那,便能擁有“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惟一”的境界。

隻有走近草原,才能走近一片柔美純淨的超然之中。淡淡的風輕輕的吹著,白白的雲悠悠地飄著,綠綠的草隨風搖擺著,淡雅的芳香四處飄蕩著,坐在這深深的草地裏,沐浴著暖暖的陽光,心中的聖潔都隨著這坦蕩無盡的草色鋪向了遠方。

走進草原,你便走近了一個溫馨卻又充滿想象的童話。你看,那雲,那草,那花,那馬,那牛,那羊,都是這草原童話的精靈。縱使微不足道,它們也都有著屬於它們自己的故事,縱使微乎其微,它們也都有著屬於它們自己的念念不忘。徜徉在這翡翠童話之中,你所有的悠閑,你所有的從容都將得到淋漓盡致綻放。

走進草原,你便走近了暖陽輕照般的眷戀。坐在那在陽光裏綻放的花瓣裏,捧起酒一樣的牧歌,那悠揚深情的曲調便是你心中情感的緩緩流淌。這種溫暖,是你在紙醉金迷的匆忙中,尋覓到的一份閑適;這種眷戀,是你在日甚一日的寂寞中,攬入情懷的一份恬淡。

走過草原,你才會在夢想與現實的落差中,擁有盎然蓬勃的勇往直前;走過草原,你才會在人生得意須盡歡之時,擁有返璞歸真的淡定;走過草原,你才會在拂去歲月塵埃之時,擁有“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與從容!

巍峨千裏的山脈

山脈是由於像脈狀才被稱之為山脈,它是沿一定的方向延伸,其中包含了由若幹條山嶺和山穀組成的山體。山脈和山地是有區別的,山脈是由地殼運動裏的內營力作用,有明顯褶皺;而山地在一定的力的作用下,沒有明顯的褶皺現象。主脈是由主體的山嶺構成,而支脈則是由主脈延伸出去的山嶺所構成。在世界上有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和安第斯山脈等。

喜馬拉雅山脈

世界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在中國、印度和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呈現弧形分布,它綿延了2400多公裏,而且平均的海拔有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而且它也包括了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其中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瑪峰就是其中之一。

喜馬拉雅山有著扶搖直上的高度,在它的一側是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其山穀和高山冰川令人驚歎,還有由於侵蝕作用被深深切割的地形,河流峽穀深不可測,地質構造複雜,動植物和氣候表現出不同的生態聯係的係列海拔帶。不過從南麵看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其主軸超出雪線之上,而且山穀低處的供水都是由雪原、高山冰川以及雪崩形成的,從而也成為眾多河流的源頭。

喜馬拉雅山被稱為世界屋脊,是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的最高部分,而且這個美麗的名字是由古印度的朝聖者根據梵文創造的,意思是冰雪的居所,是由於喜馬拉雅山常年被冰雪所覆蓋的原因。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之一,其主峰珠穆朗瑪峰作為世界第一峰,對於中外登山隊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攀登目標,但同時也向他們提出了最大的挑戰。

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其綿延了1200公裏,平均海拔約有3000米,它從熱亞灣附近的圖爾奇諾山口沿法國、意大利邊境北上,後經瑞士進入奧地利境內。而阿爾卑斯的主峰勃朗峰位於意大利的邊境上,其山峰終年積雪不化,銀白如玉。

阿爾卑斯山脈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而在山區上有厚達1千米的冰蓋,而且各種類型冰川地貌都很全麵,其中以冰蝕地貌最為典型。上麵的島狀山峰是由少數高峰突出冰麵構成的,而且很多山峰的角峰都很銳利,並有由於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冰蝕崖、角峰、冰鬥等,還有由於冰川堆積作用的冰磧地貌,並且有總麵積約4000平方千米的現代冰川。

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勢雄偉,許多的高峰終年積雪,是景色迷人的旅遊勝地,是冰雪運動的聖地,登山者的樂園,吸引著來自各國的旅遊者和登山愛好者。

神秘的熱帶雨林

雨林是神秘的,充滿了各種危險,但是卻是眾多生物的天堂。而雨林大多緊臨赤道,非洲、亞洲和南美洲經過赤道的地方有大片的雨林。雨林的氣候是很濕潤的,這種氣候能夠保證樹和植物的快速生產,而樹和植物也為雨林中的眾多的生物提供食物和庇護所。

熱帶雨林

雨林主要分為熱帶雨林和亞熱帶雨林。熱帶雨林分為兩個季節,雨季和幹季,並且有溫度和日照的季節變化。不過在樹木密度和樹種方麵,亞熱帶雨林就沒有熱帶雨森多。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亞馬遜流域、非洲剛果盆地以及南亞等地。

熱帶雨林是一種茂盛的森林類型,進入到森林裏,仿佛置身於神話世界。這裏抬頭不見天,低頭隻見苔蘚,並且林中密不透風,而且潮濕悶熱,地上到處濕滑。在中國,西雙版納是惟一一個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莽莽蒼蒼,綿亙上百裏。走在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中,林木參天蔽日,就使裏麵光線非常暗,而且伸手不見五指,隻能聽在踩在厚厚的落葉層上沙沙的聲間。如果人在林中行走,不僅困難重重,而且到處充滿著危險,而且有蟲蛇時常出沒。這裏有著許多植物界的奇觀,基本表現是枝蔓藤饒,而且供行人徒步的小道,也隻有一尺多寬。在通過時,還時不時有粗壯的老藤橫亙其中,就需要低頭貓腰穿過。不管是大樹還是老藤,都是密密麻麻地纏繞著很多細藤、根須或其它植物,稠密的地方簡直就象蜘蛛網。

在浩瀚林海的表麵,呈現的是欣欣向榮與寧靜,但是其中卻蘊藏著無聲的殺戮,如果不拚命瘋長、如果不努力向上爭取陽光雨露,就意味著死亡;植物間殘酷的競爭,就是熱帶雨林特有的絞殺現象。戰爭的主導者是榕樹,榕樹的果實很堅硬,不容易被啄食的飛禽走獸消化,就會隨著飛禽走獸的糞便粘在其它樹上,在適宜的條件下就會發芽,長出縱橫交錯的氣生根,包裹樹幹,並逐漸向下爬到地麵、伸入泥土,形成碩大根係。這些氣根,拚命爭奪水分和養分供自己迅速生長,枝葉將很快覆蓋樹冠爭奪陽光,氣根不斷長粗形成一張網狀,緊緊把樹幹勒住,直到它們窒息而死,自己取而代之,長成一株獨立的大樹。

這就是神秘而美麗的雨林,它多樣的風情吸引著人們。雖然雨林裏到處充滿著危險,但是,眾多生物卻把危險的雨林當成是樂園,並且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陸地上的其他地方都是不能跟其相比的,而且熱帶雨林又是“世界最大藥廠”。因為在雨林裏有大量自然藥物或者是藥物原材料,在全球的所用藥物中,其中幾乎有一半是來自雨林。所以,雨林是全人類的寶藏。

藍色的海洋和海底世界

海洋約占了地球表麵積的70.9%的鹽水水域,海洋分布於地球的表麵的巨大盆地裏,約有362,000,000平方公裏的麵積。在海洋中,水占了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米,占到了地球總水量的97.5%。在全球的海洋中,海洋被分為了數個大洋和海,主要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其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為界。

很多人常說海洋,但是海和洋是兩回事,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洋,它構成了海洋的主體。大洋遠離陸地,受不到陸地的影響,並且洋的水溫和鹽度沒有大的變化。大洋的水是蔚藍色的,並且有很高的透明度,也沒有太多的雜質。而海處於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而海由於臨近陸地,因此,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會受陸地的影響,會有明顯的變化。而且,在河流入海的地方,或者是雨多的季節,海水顏色會變淡。而且由於受到陸地的影響,河流入海時,會夾帶很多的泥水,會使近岸海水混濁不清而且透明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