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 六(1 / 3)

真情真愛寫真實

——《移民大柴湖》述評

【馮道信】

一位哲人這樣說:“社會就是在克服困難,改造逆境的矛盾中不斷發展的。人是生活的主人,透過事業的發展的棱鏡才能看到自我生存的價值。”讀了全淅林同誌采寫的長篇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一個最真切的直感撲麵而來,用最簡短的話來概括,那就是“柴湖移民是生活的主人”。

現定居於湖北省鍾祥市大柴湖的7.5萬移民,遷自於河南省淅川縣。他們為我們祖國的大建設作出過重大犧牲和巨大貢獻,他們是踏著漢江水的滾滾波濤,離開故鄉淅川來到鍾祥大柴湖的。他們是犧牲者,也是開拓者,更是建設者。作者全淅林,也是移民中的一員。他傾注滿腔熱情,真實地反映了柴湖移民大搬遷的曆史事件,表達了自己對父老兄弟的真實情感,傾訴了自己對新生活建設者的真正熱愛。同樣,用最簡單的話評估《移民大柴湖》,那就是“真情真愛寫真實”。

真實,是報告文學的靈魂。報告文學作品,必須遵循曆史真實、現實真實、事件真實、人物真實的創作原則。這是報告文學作品內容真實的總結與概括。從內容的意義上說,報告文學作品乃是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關於現實主義,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恩格斯曾經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了細節的真實之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移民大柴湖》二十二章,書中的人物,不是個別性的典型人物,而是兩大典型的人群類型: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者和生活主體——移民。作者站在曆史的角度,傾注無限的真情與真愛,以大氣魄、大視角觀照和描摹出了這兩類人群的大精神、大境界。從而,顯現出了曆史的大真實。

淅川移民之所以要“移”,源自於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和治理漢江水患。這是曆史的呼喚,也是現實的要求,這自然也是淅川移民要“移”的主體內涵。因為,工程要求,丹江口大壩攔截漢江!這一曆史的大籌劃凝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一輩革命家憂國憂民的襟懷柔腸!

時間上溯,歲月縈回。百萬雄師過大江,江南江北好地方。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莊嚴地宣告成立。隨即,共和國的領袖們鋪開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藍圖。

漢江水患,史冊屢有記載。治理漢江水患,是新中國建國之初湖北省的重要方略。《移民大柴湖》在第二章《命運的轉折》中寫道:1950年7月的一天,時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先念請來各路專家,在政府會議室召開了一個特別專題會議,議題是漢江治理。李先念在會上鏗鏘有聲地講道:

“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同時也是洪澇災害特別嚴重的河流。16年前(1935年,俗稱乙亥年——筆者注)的今天,漢江發一次大洪水,使沿江兩岸10多個縣市變成汪洋,淹沒耕地670萬畝,370多萬人流離失所,8萬多人在洪水中喪生。長期以來,沿江兩岸,兩年一潰,江漢平原,深受其害。我們麵對的任務,就是要叫漢水聽從我們的使喚,服從我們的調遣,為湖北人民造福。這是湖北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向漢江宣戰發出的第一聲號令。”

1953年,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構築了中國“南水北調”的宏偉藍圖。“2月19日,毛澤東視察長江。他站在‘長江’號軍艦的甲板上直問陪同他的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給北方一些?’他用手中的鉛筆在地圖上久久地指著丹江口一帶。”毛主席的這一構想,竟與革命先驅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指出的“改良此水,應在襄陽上遊設水閘”的觀點,不謀而合。《移民大柴湖》,以其精當的筆觸,描繪了兩位曆史巨人的博大胸襟和睿智遠見。他們站在同樣的曆史高度,揭開了為中國人民謀永久福利的光輝篇章。

共和國的開國總理周恩來,更是為“移民大柴湖”工程縈繞夢魂。首先,他提出了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議。書中這樣描述道:

自那次毛澤東主席同林一山談話之後,專家們詳細對丹江口壩址進行了反複勘測論證,1956年,製定出了《漢江流域規劃要點報告》。

1958年3月,毛澤東親自主持中央成都會議。

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南水北調的構想和專家們的規劃,在會議上提議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得到中央會議的支持和批準,毛澤東在會上興奮地說:“打開通天河、白龍江,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同北京聯係起來了。”

同年5月,周恩來來到武漢,傳達中央意見,要求丹江口一期工程盡快上馬,“正確處理遠景與近期”的關係(即遠景南水北調,近期蓄洪灌溉。——筆者注)……

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工程在獵獵的彩旗聲中,在一片歡呼聲中,響起了驚天動地的開工炮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