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小時候,有一次手工課上,他決定製作一隻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向那位漂亮又嚴厲的女教師交上自己的手工作品。隻有愛因斯坦交不出來,他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在數學方麵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會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老師的是一隻製作得十分粗陋的木板小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
“就這個呀!”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意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誰見過這麼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笑著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挖苦道:“我想,世界上不會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教室裏一陣哄笑。
愛因斯坦臉紅紅的,但他堅定地走到老師麵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有的,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
教室裏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隻更為粗陋的木板小凳,說:
“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製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隻木板小凳,雖然它並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隻總要強一些。”
卡耐基說:“跌倒了再站起來,在失敗中求勝利。”這也是曆代偉人的成功秘訣。
失敗是對一個人人格的考驗。在一個人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一切都已喪失的情況下,內在的力量到底還有多少?沒有勇氣繼續奮鬥的人,自認失敗的人,那麼他所有的能力,便會全部消失。而隻有毫無畏懼,勇往直前、永不放棄人生責任的人,才會在自己的生命裏有偉大的進展。
有人或許要說,已經失敗了多次,所以再試也是徒勞無益。這種想法真是太自暴自棄了!對意誌永不屈服的人,就沒有所謂失敗。無論成功是多麼遙遠,失敗的次數是多麼多,最後的勝利仍然在他的期待之中。狄更斯在他的小說裏講到一個守財奴斯克魯奇,最初是個愛財如命、一毛不拔、殘酷無情的家夥,他甚至把全部的精神都鑽在錢眼裏。可是到了晚年,他竟然變成一個慷慨的慈善家、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一個真誠愛人的人。狄更斯的這部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世界上也真有這樣的事情。人性都可以由惡劣變為善良,人的事業又何嚐不能由失敗變為成功呢?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許多人失敗了再爬起來,抱著不屈不撓的無畏精神,最終獲得了成功。
世界上有無數人,已經喪失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東西,然而還不能把他們叫做失敗者,因為他們仍然有不可屈服的意誌,有著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
溫特·菲力說:“失敗,是走上更高地位的開始。”許多人之所以獲得最後的勝利,隻是受惠於他們的屢敗屢戰。對於沒有遇見過大失敗的人,他有時反而不知道什麼是大勝利。通常來說,失敗會給勇敢者以果斷和決心。
失敗和痛苦是上帝和每一種生物溝通,並指出錯誤時所使用的語言。動物在聽到上帝的這些話時,可能會變得膽怯,致使它們逃避所有可能的威脅。但你在聽到上帝的這些話時,應該變得更為謙虛,以期學到智慧和體諒。你應該了解,你開始邁向成功的轉折點,通常是由失敗所標明的。
有了這種認知之後,你就不必再將挫折看成是失敗,而應把它看成是一個暫時性的,而且可能會帶給你好運的事件。
健身的人都知道,隻是將啞鈴舉起來是沒有用的,練習者必須在舉起啞鈴之後,以比舉起時慢兩倍的速度,將啞鈴放回舉起前的位置,這種訓練稱為“阻抗訓練”,它所需要的力量和控製力比舉起啞鈴時還要大。
失敗給成功創造了機會,當你再度回到起點時,謹慎為之,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過程上。利用這一方法,可使自己得到訓練,當你再次出發時,能有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