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版說明(1 / 1)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係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孝是立身之本,是家庭和睦之本,是國家安康之本,也是人類延續之本。

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因為孝文化意識的淡漠而引發的矛盾和糾紛層出不窮:子女虐待老人;因贍養問題父母與子女對簿公堂;子女毆打老父老母甚至弑父弑母的駭人聽聞、喪盡天良的惡劣事件時有發生,這極大地阻礙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甚至影響到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這決非故意誇大孝的作用和功能,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先聖雲:“忠良出孝門”。一個連自己的爹娘都不孝順的人,他怎麼可能去真心地愛他人、愛社會,如何能夠勇敢地擔負起時代所賦予的責任呢?

孝與慈,是國人的基本道德規範。慈指的是父母對兒女的責任和義務。在獨生子女時代,父母的慈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對孩子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惟恐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絲一毫的委屈,心甘情願讓孩子做皇帝,自己做奴隸,甘願代替孩子承受所有的痛苦與不幸,恰恰是這種畸形的慈愛,造成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啃老族”、“拚爹者”。麵對這種現實,加強孝的教育,已刻不容緩。

在當今社會,由於人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中國麵臨的一大挑戰。我國現在有一億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我們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已成為整個社會的重大問題。據有關統計和預測,到2025年,我國的老年人口將達2.8億,占當時人口的2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7%。麵對未富先老的未來局勢,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足以完全解決老年人的生活物質需要,這就決定了家庭養老仍然是社會養老體係的最主要方式。而如今社會中,許多年輕人對孝敬老人采取漠視的態度,或者錯誤地認為孝道就是封建道德糟粕,不需要繼承和發揚,少數人甚至以不孝為榮,這種觀念和趨勢的發展值得警惕。麵對著日益加快的老齡化進程,重振孝道迫切而必要。

弘揚孝文化,對於敬親孝親、養老事業的發展、人際關係的和睦、社會的穩定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甚至對我們國家來說,與時俱進地賦予孝以新的內容和時代精神,確立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中的地位,發揮其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中國夢”的實現中的重要價值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正是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我社組織編寫了這套全麵係統展示中國孝文化的讀物。本著通俗易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對孝文化進行多方麵解讀,分別從孝與家國倫理、孝與社會風俗、孝與古代教育、孝與古代法律、孝與古代選官製度、孝與古代旌表製度、孝與古代丁憂製度、孝與古代養老八個方麵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我們希望通過這套中國孝文化叢書的出版,能夠對當代中國人的孝意識的增強起到積極的作用。

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內容是博大而精深的,而我們所做的僅僅是揭開了冰山的一角,還有更多的內容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研究。此外,對於本套叢書存在的不妥之處,還希望各界人士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