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錢到用時方恨少(1 / 2)

李家名下的田莊不少,除了李家莊附近外,還另有幾處零零散散的小莊園。其中就有一處,位於杭州城郊以北的上塘河北段。

杭州城北,經臨平、長安古鎮到海寧,最終流入錢塘江的上塘河,北段正屬仁和縣管轄------杭州兩縣分治,轄區其實也分得比較模糊,所以才會有“錢塘勿管,仁和勿收”這麼一句民諺。不過大體上,也是按著東西南北區域來劃分的,仁和縣管東北兩麵,錢塘縣則轄西南地區。

蜿蜒如玉帶般的上塘河對岸,有一塊不大的平原開闊地,這裏有幾十畝良田在李家名下。故此,這裏也住了兩戶佃仆及幾名莊客。

李謙離開家後,西湖邊的那所宅子回不去了,自然也就沒了住的地方。

臨走時,大哥李孝偷偷塞了一遝寶鈔到他手裏,總共加起來也有近二十貫。不過寶鈔這兩年變幻不定,時貶時升,二十貫鈔在浙江一帶大抵也隻相當於八兩紋銀。

主要也是因為這兩年邊境無戰事,加上國內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天災,所以農民出身、對於經濟學一竅不通的農民皇帝朱重八才沒怎麼濫發紙鈔了------一番休養生息下來,大明寶鈔的信譽度倒是恢複了不少,比前兩年可要值錢多了。

對於尋常人家來講,八兩銀子可真不算少了。一家幾口人節儉著點用,沒病沒災的話,兩年功夫可花不完這筆錢。

奈何李謙對這玩意兒沒啥概念,以往作為大少爺時,花錢也大手大腳慣了,這回光是買藥膏敷傷口就花了差不多一兩,算上買些生活用品和雇傭騾車,以及過河後打賞船翁等雜七雜八的事情,四兩銀子就這麼不翼而飛了------

不當家不知菜米油鹽貴,這還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了。

七八天的功夫下來,轉眼已來到了四月初,屁股上的傷也算是好透了,李謙卻不得不為自己日後的生活發起愁來了------這當然不是指那沒羞沒躁,不可描述的幸福生活。

獨自坐在簡陋的小屋裏,李謙摸著袖口裏僅存的那十貫大明寶鈔,一時也是感慨不已:“錢到用時方恨少,一分難倒狀元郎啊!這麼下去絕對不成,必須想想辦法,賺筆小錢才是,至少得靠雙手養活自己才行啊------”

這些天裏,楊清倒是來過一趟,還含蓄地表示可以在這方麵給點兒“支援”,卻讓他給拒絕了。

自己還沒落魄到需要借錢度日的地步,好歹也是個堂堂的進士老爺,致仕鄉宦啊。麵子上過不過得去且不說,別人的恩情也不是那麼好安然收受的,哪怕隻是些小恩小惠。

人情債可不好償還。

活了兩輩子,李謙除了有點小小的怕死以外,最怕欠下的就是人情債了。

倒是沈天佑那小子,聽楊清說他這些時日竟是讓其父沈溍給禁了足,此前還挨了頓竹筍烤肉------李謙甚覺有趣,可一問起原因時,楊清又怎麼都不肯細說了。

小田莊裏住著的兩戶人家倒是比較淳樸,為人寬和良善,非但沒把李謙這位落魄的主家二少爺給趕出去,還把他們自己住的最好的房間給讓了出來,供這位少東家暫時落腳。

不過李謙也知道,即便是他們沒跑去告密,父親應該也是清楚自己目前的狀況的。他從未想過要在此久住,隻是暫時沒能尋到更好的去處罷了。

起身走出小屋,和小院裏的佃仆隨口打了聲招呼,李謙便出了莊子,沿著上塘河岸一路往下遊行去------在屋子裏悶了幾天,也該出來活動活動了。

這一帶人煙稀少,晌午時分更是鮮有行人,李謙逛了大半天,連個鬼影都愣是沒見著,就更別提活生生的人了。

空氣很好,環境也不錯,就是太安靜了些------

饒是像李謙這般“隻想做個安靜美男子”的人,都感到有些不習慣。想了想,他覺得還是得上城裏去看看,找份體麵的工作什麼的。自己一個文文弱弱的讀書人,總不能跑去給地主們打長工吧?

就算自己願意,那些地主們還不敢收留呢!

開玩笑,如今誰還不知道,李家的二少爺離家出走了?

走到官道邊上,等了沒多久,遠處就有一輛馬車向這邊方向跑來,李謙趕緊伸出手去,使勁地在空中揮動了幾下,想搭個順風車來著。

不成想,駕車的車夫理都沒理他,徑直就加快速度奔了過去------李謙心中仿佛有一萬頭那什麼馬奔馳而過------

“呸呸呸------”

吃了一嘴的煙塵,心下也有些火了,看不起人咋的?

倒也不是這個原因,主要是路過的車子基本都受人雇傭,又不是打的空車,饒是攔車的人衣著再是華貴,在沒有得到雇主允準的情況下,車夫都是無法擅作主張,停車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