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當這隻跛腿狼溜到農夫的家裏,準備偷吃一隻老母雞時,被農夫發現了。農夫扛著鋤頭追了上來,狼由於行動不便,很快就被農夫追上。農夫舉起鋤頭朝狼砸去,狼便喪命於鋤頭之下了。
妥善的分工和合作,各盡所能,才能使雙方獲益,實現雙贏,這是職場千年不變的法則。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有了一點成績便驕傲,便把功勞獨攬到自己身上,甚至驅逐合作夥伴,或自己獨豎大旗,全憑自己的力量單幹,都是一種極其不理智的行為。學會與他人和諧地分工與合作,是你事業常青的基石。
車夫與大力神——自己應為之事,勿求於人
一位車夫趕著一輛滿載貨物的馬車,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忽然他的車子陷入一個很深的泥坑裏,這位車夫一下子愣住了,他站在那裏,盯著馬車,竟然束手無策。
後來,這位車夫跪地高聲地祈禱道:“大力神,大力神,請您幫幫我吧!”
沒多久,大力神出現了,對這位車夫說:“我的朋友,請用你的肩膀推起車輪,然後抽打你的馬,在你自己不曾盡力自助之前,別想要求我幫助你,你就是祈求我,也是沒有任何用的。”
車夫根本沒有嚐試能不能推動車子,就希望得到幫助,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天助自助者”,“自助”是人自立的第一條件,自己的事自己做,就可贏得他人的尊重。在有實際困難時,才會獲得別人的幫助,而別人幫助你也會感到快樂。
三個和尚——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功勞
一天,三個化緣的和尚偶然在一間離京城不遠的破廟裏相遇。
“這廟為什麼荒廢了?”不知是他們當中誰提出了這一問題。
“一定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薩不靈。”甲和尚說。
“一定是和尚不勤,所以廟宇不修。”乙和尚說。
“一定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說。
三人爭執不下,最後決定留下來各盡所能,看看誰能最成功。
於是甲和尚禮佛念經,乙和尚整理廟宇,丙和尚化緣講經。在三個和尚共同努力下,廟裏的香火逐漸旺盛,廟宇經過整修後,也恢複了舊觀。
過了一段時間後,三個和尚發生了爭執:
“都因我禮佛虔心,所以菩薩顯靈。”甲和尚說。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廟務充實。”乙和尚說。
“都因我勸世奔走,所以香客眾多。”丙和尚說。
三個和尚為此日夜爭執不休,廟裏的盛況又逐漸消失了。當這座廟宇已破落得無法安身時,三個和尚隻得各奔東西,另謀出路。
在分手的那天,三個和尚總算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這廟的荒廢,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溝通是合作的開始。即使你各方麵都很優秀,即使你認為以一個人的力量就能解決眼前的工作,也不要顯得太張狂,要知道還有以後,以後你並不一定能完成一切任務,因此要友善地對待同事。當同事幫助我們時,要表示感激;當工作完成,並獲得一定成績後,一定要及時地向每個曾經參與的同事和上司表示自己的真誠的謝意。其實,個人與團隊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善於合作、有團隊意識的人,團隊也能帶給他無窮的收益。
挖石頭的農夫——做事要有始有終
古時候,有位農夫,在他耕種的那塊地的中央,有一塊凸出地麵的石頭。農夫下決心把那塊石頭搬走,因為它立在那裏雖然沒占多大的地方,但農夫每次犁地時,犁到那裏都得小心翼翼;否則,犁碰到那塊石頭,就容易損壞。
於是,在春季來到來時,農夫沒有及時在那塊地裏播種,他想:“我先得把這塊石頭挖出來搬走後,再播種也不遲啊!”
當其他人都在地裏忙著播種時,農夫扛著一把鋤頭,來到了那塊石頭旁,開始揮鋤挖起石頭周圍的土來。剛挖幾下,農夫感覺到有點熱,他便放下鋤頭,脫下外衣。這時,他的手觸到了放在外衣口袋裏的煙杆。
農夫心想,“我得先抽上幾口,這樣或許幹起活來更有勁頭。”於是,農夫坐在石頭上,吧嗒吧嗒地抽起旱煙來。抽完煙後,農夫又覺得有點困意,他便在石頭上頭枕著鋤把,準備打一會兒瞌睡,然後再起來接著幹。
沒想到,農夫一躺下,就沉沉地睡去,美美地進入了夢鄉。等農夫醒來時,太陽都快落山了。農夫站起身子,可是還未揮鋤,就覺得腹中空空,饑餓難忍。於是,農夫幹脆扛起鋤頭,回家做飯去了。
第二天,農夫又來到地裏。同昨天一樣,他剛挖幾鋤,便渾身出汗,他便停下來,脫外衣;抽煙;睡覺。結果,一天下來,他又是沒挖幾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