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吝嗇”管錢:看緊自己的錢櫃(2)(1 / 3)

1998年10月,張興冬趕到了菏澤。在一位70多歲的老人那裏,張興冬了解到中國煎餅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了,古代最有名的便是“劉記”煎餅,始於宋朝,可現在已經失傳。經過幾番考察,張興冬交了200元培訓費,插班參加了當地舉辦的“六姐妹煎餅”培訓班。經過一個月的培訓後,張興冬終於掌握了製作煎餅的全部技術。從菏澤回來後,之前賺到的兩萬元已經用掉了大半,這意味著如果煎餅不能夠給他帶來利潤的話,張興冬一家的生活都將麵臨問題。

於是,張興冬以每月360元錢的價格租了兩間民房。隨後,他拿出家裏僅有的8000元錢,開始了新的創業。

1999年4月8日,“劉記”煎餅鋪正式開張了。開張後,生意一直很紅火,每天都能賺100多元錢。但張興冬並沒有滿足“溫飽”的現狀,他想,水餃、麵條、饅頭和包子都能進商場和超市,煎餅也一定能進去。

張興冬的這個想法並沒有錯,可問題是,一個項目在市場中的拓展麵臨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在選擇大規模進入市場之前,是應該先占據市場,還是應該先對市場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摸底試探?

張興冬選擇的辦法是向全市超市全麵進攻。首先,他投入4000元製作了一大批煎餅,然後分別投放到幾個超市進行代銷。4000元對於張興冬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資金,這筆錢如果受到損失,就意味著他可能不得不暫時放棄他的煎餅事業,重新積蓄資金。但在決定大規模進軍超市前,他卻沒有意識到這筆資金對他的重要性。結果是,煎餅投放八天後,他在家等到的不是各超市讓他去結算的消息,竟是叫他把已變質的煎餅取走。原來,放在超市裏的煎餅不過三天就發黴長毛了。他的心頓時涼了。那天晚上,將所有煎餅拉回家中,他一個人坐在店裏,看著一堆堆發黴長毛的煎餅發呆。

此後,張興冬開始四處取經,學習延長煎餅保質期的辦法。在科技情報所和圖書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他才發現,延長煎餅保質期的領域居然是一片空白。這使他非常失望。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他決定自己進行研究,並發誓把延長煎餅保質期的難關攻下來,填補這個領域的空白。

1999年6月,張興冬開始了延長煎餅保質期的研究。他買回瓷杯、濾紙、試紙等試驗器具,把每一種配方的煎餅分門別類地裝進袋裏,並在袋上寫清配比情況和日期。然後,他將它們分別放在潮濕的地方、太陽暴曬的地方和冰箱裏。在做每一次試驗時,他都做了詳細的記錄,然後進行對比,從中找到有規律的東西。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個多月的反複試驗,張興冬終於摸索出了延長煎餅保質期的方法。經驗證,在不加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的情況下,他烙出的煎餅保質期能達到45天,開創了我國煎餅食品保鮮的新紀錄。不久,遼寧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張興冬製作的煎餅進行了鑒定,認為他的煎餅口感好,韌性好,無異味,無添加劑,是新世紀的綠色食品。

試驗成功後,張興冬士氣大振。不久,他請人設計了商標,注冊成立了撫順市新撫劉記食品廠。

1999年9月,張興冬的一位叫吳守義的朋友要與他投資合作,並保證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劉記”煎餅打入全國各地的超市。有人投資,這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張興冬幾乎沒任何猶豫便同意了。吳守義以一輛“五十齡”貨車和10萬元入股,張興冬也通過向銀行貸款、向朋友借錢等辦法,湊了20萬元投了進去。

創業時通過借貸籌措資金是很正常的,但是借貸來的資金需要預先做好歸還計劃,這是一種理財能力,將直接影響到創業過程是否平穩。由於張興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摔了一個大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