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少年愛國英雄汪??(1 / 2)

中國最早見於史籍記載的一位著名愛國英雄是魯國的少年英雄汪錡。他是為了保衛自己生活著的魯國免遭鄰邦齊國蹂躪而光榮犧牲的。

魯國和齊國都是春秋時代位於山東半島上的諸侯國家。按照習慣的說法春秋時代諸侯爭霸,你打我,我打你,無正義可言。但是那是指執掌大權的統治者說的,而對於平民百姓來說,自己世世代代居住著的這片土地,突然遭到了並非統治這片土地的鄰邦軍隊入侵,勇敢地起來與之抗爭,保衛國家和自家的生命財產,並為之犧牲生命,這就是愛國的正義行為,是值得稱道的。汪錡以一個未成年的童子英勇殉國,這不僅受到了當時魯國人的稱頌,並且對後世的青少年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他實在無愧於愛國英雄的光榮稱號,值得我們在這裏向讀者介紹。

春秋時代是指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76年的這段時間。在這240多年當中,遷到洛陽的東周天子已經控製不住整個天下,幾個較大的諸侯國如、宋、晉、秦、楚、魯、衛、燕、陳、蔡、曹、吳、越等國,先後滅掉了自己周圍的小國,然後互相攻打,想要爭奪稱霸中原的大權。

齊國位於山東半島北部,國都建在臨淄。它在春秋時代前期就已經比較強大,先後滅掉了周圍的紀國、郵國、譚國、遂國。它的國君齊桓公提出了所謂“尊王攘夷”的口號,企圖稱霸中原。魯國位於山東半島南部,國都建在曲阜。它雖然不如齊國那樣強大,但是由於它與周朝王室最為親近,一直實行著周公所製訂的製度禮節,所以在春秋時代是個十分有名的禮義之邦,一向受到其他國家的尊重。

齊國既想稱霸,自然就看不慣以禮義之邦著稱的魯國。並且,齊桓公在繼承他哥哥齊襄公的君位時,受到過由魯莊公支持的他的兄弟公子糾前來爭奪,因此,齊魯兩國結下了很深的怨仇。

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剛剛奪得君位的齊桓公不顧國相管仲的勸阻,任命鮑叔牙為大將,帶兵攻打魯國。不料,在長勺地方一戰,被魯國的曹劌用後發製人以逸待勞的計策打敗。舊日的怨仇,再加上這一筆新債,不僅使得齊桓公終生難忘,並且也使齊國以後的曆代國君都像窩著一團火似地,隨時想要找個機會發作,想要一口氣把魯國吞並掉。

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齊簡公剛剛即位不久,他聽說魯國因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個大夫爭權奪利,政局混亂,就趕快派國書、高無邳二人為將,帶兵攻打魯國。魯國由於大臣對於如何迎敵的計劃爭論不休,因而貽誤了戰機,致使齊軍得以長驅直入,很快就打到了魯國都城曲阜郊外一個叫做郎的地方。

這時候,魯國有個名叫公為的人,很為自己國家的命運擔憂。他時時刻刻都在關心著戰場上的消息,準備隨時投身於衛國保家的戰鬥。公為的鄰居有個名叫汪錡的少年,雖然小小年紀,卻也十分關心國家安危的大事。他時常跟著公為,登上城郊高髙的土坡,去觀望戰場上的形勢。

有一天,汪錡跟著公為又一次登上土坡去觀戰。其時,正逢魯軍被齊軍打敗。隻見一批批潰不成軍的敗兵從戰場上撤退下來,那些驚魂未定和受了傷的魯國將士們,一個個丟盔棄甲,東倒西歪,十分狼狽地靠在城牆邊上喘氣休息。受傷士兵的鮮血滲透了衣衫,不斷發出痛苦的呻吟。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慘不忍睹。

看到這種情況,公為憤憤地對汪錡說:“國家養兵千日,如今卻一觸即潰,這都是因為國君對待百姓十分殘酷,而做大官的又隻顧自己享樂,不把國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的緣故,所以軍隊得不到百姓的支援,才會落得如此地步。”汪錡聽後著急地問:“那可怎麼辦?眼看著齊軍快要打進我們的都城了,難道魯國就這樣完了嗎?”公為說:“百姓雖然怨恨國君和官僚,但是也決不願意讓齊國把咱魯國滅亡掉。隻要有人能登高一呼,把百姓動員起來,緊密地配合軍隊作戰,戰場上的形勢很快就會改觀的。孩子!你還年幼,來日方長,趕快回家去吧。我已經下定決心投身戰鬥,為保衛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和生命了”汪錡聽說完,立刻瞪圓雙眼,握緊拳頭,提高了嗓門大嚷道:“不!我不回去!可惡的齊兵已經打到我們的家門口,魯國危在旦夕,保家衛國決不僅僅是你們大人的事情,我們小孩子同樣也有責任。我願和你一塊兒去,並且還要去約請更多的鄉親們來組成抗齊大軍。”公為見汪錡小小年紀有這麼大的誌氣,打心眼裏佩服他。便說:“那好,事不宜遲,我們趕快去動員鄉親吧!”說著,他們便一起下了土坡,飛快地向自己家裏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