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奸臣秦檜代表宋高宗趙構拜受金國送來的詔書,正式接受了金國提出來的和議條件。這些條件是:宋高宗向金國稱臣;餘國把中原、陝西等地“賜”給宋朝,宋朝每年向金國交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金國答應歸還宋徽宗和皇後的棺木。後來由於金國內部兩派的鬥爭,他們的主戰派得勢,金軍又一次南下挑起戰爭,和議被擱置了兩年。直到紹興十一年,戰爭停了下來,和議才正式簽訂,但是做了一些改動,在領土方麵,宋金雙方決定東以淮河,西以陝西的大散關為界,南宋又把唐、鄧州(今河南的唐河縣、鄧縣一帶)和商、秦州(今陝西商縣、甘肅天水市)的一半割給金國,其他條件照舊。曆史上把這次和議稱為“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簽訂前一年,即紹興十年五月,金兵在統領下分四路南侵時,激怒了南宋朝廷中的抗戰派將領,他們奮起抗戰,打得金軍損兵折將,大敗而回。其中功績最突出時是嶽飛。

嶽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出身於農民家庭。他幼年死了父親,母親姚氏懂得民族大義,經常教育兒子要精忠報國。據說,她還特地在嶽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4個大字。

嶽飛長大後,拜周侗為師,學得了一身好武藝,射箭百發百中。北宋末年金兵大舉進攻的時候,嶽飛正好20歲。為了保家衛國,他參軍入伍,開始參加抗金鬥爭。

宋高宗即位以後,嶽飛跟著“八字軍”領王彥渡過黃河,收複了新鄉。在進軍到太行山的時候,4在戰鬥中生擒金將拓跋耶烏,槍刺黑風大王,從此威震金軍。有一次,兀術南下打到浙江定海,嶽飛在廣德(今屬安徽)狙擊金軍,6戰6勝,嚇得金軍士兵在背地裏稱他為“嶽爺爺”。兀術在黃天蕩被韓世忠打敗後逃到建康,嶽飛又在建康城外攔擊,打得兀術丟盔卸甲,倉皇逃過長江。

1133年,皇帝劉豫充當金軍的馬前卒,派兵南下,攻陷了襄陽等6郡。嶽飛奉命跟劉豫作戰,他從漢陽附近渡過長江,發誓不打敗劉豫決不回到江南。他指揮猛將牛皋等奮勇作戰,終於收複了6郡之地。接著,他又轉戰到廬州(今安徽合肥市),打得兀術和劉豫的聯軍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這一次金軍背棄和約,再次南侵,嶽飛被派到河南去作戰。戰前他作了周密時布置,派牛皋、楊再興等將領分路向北進攻,去收複河南失地;又派原先太行山的義軍首領,渡河重入太行山區,去組織和領導義軍,策應北上的宋軍。他自己和兒子嶽雲帶兵屯駐郾城(今河南偃城縣),準備抗擊金軍主力。

兀術自認為手中有“王牌軍”,一定能取勝。所謂“王牌軍”,就是3000多名“鐵浮圖”和15000多騎“拐子馬”。“浮圖”就是塔,“鐵浮圖”也叫鐵塔兵,即連人帶馬都披上一身鐵盔鐵甲,槍刺不透,刀砍不進。“拐子馬”就是作戰時從兩翼包抄的精銳騎兵,好像是鐵塔兵的一副強有力的拐子。

嶽飛跟兀術在郾城展開決戰。兀術指揮鐵塔兵和拐子馬,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殺過來。嶽飛指揮一批使用鉤鐮槍的士兵應戰。鉤鐮槍有一個鉤子和一個彎鐮,先用鉤子勾下敵人的鐵盔,然後用彎鐮割下他的腦袋。又出動了一批刀斧手,遇到拐子馬,專砍馬腿。

兩軍剛一交鋒,少年英雄嶽雲帶頭衝向敵陣,他那一對大鐵錘所到之處,敵人應聲而倒。

戰鬥打得最激烈的時刻,楊再興帶兵趕來,他單騎闖入敵陣,想要活捉兀術。兀術在手下人的保護下,狼狽而逃。楊再興已經受傷,但是他仍然殺死許多金兵,勝利歸來。戰鬥從下午一直打到天黑,金軍損失了幾萬人馬,大敗而逃。嶽飛取得了郾城大捷。

兀術不甘心失敗,過了七八天,他又拚湊了12萬兵馬再次發動進攻。嶽飛派楊再興率領三百名騎兵先去試探。楊再興在小商河跟金兵遭遇,他帶著300名騎兵奮勇衝殺,殲敵2000多人,最後英勇犧牲。張憲、嶽雲等帶兵起來支輯,遇到敵人,奮勇衝殺一陣,殲滅了大批敵人。兀術抵擋不住,隻好倉皇後撤,嶽飛乘勝進駐離汴京隻有45裏路的朱仙鎮。他勉勵將士們說:“我們很快就要直搗金人的老巢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到那時候,我一定同大家痛飲幾杯勝利酒!”

嶽家軍的戰鬥力所以這樣強,打起仗來屢戰屢勝,是因為嶽飛平時注意選擇那些英勇善戰的士兵,晝夜操練,十分嚴格的緣故。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立功者受獎,違犯紀律者一律受罰。他自己又能夠與士兵同甘共苦,以身作則。嶽家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做到“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I”。老百姓深受感動,自發地用酒肉慰勞嶽家軍,送稻草給他們打地鋪,幫他們帶路和運送給養,隨肘報告敵人的情況。因此,嶽家軍才能夠克敵製勝,所向披靡。

嶽飛取得郾城大捷,嶽家軍威震四方。金軍的將士曾經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隻要聽說嶽家軍來了,他們就嚇得掉頭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