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
著名曆史學家吳晗先生在《談曹操》中為曹操奸雄的名譽翻案,我談談自己的讀後有感。
曆史上的獨裁者幾乎沒有一個一點兒優點都沒有的,也不可能沒做過任何好事,希特勒就是一個代表人物。他在維也納流浪的兩年中,打工掙錢買書看,不抽煙,不喝酒,少吃肉,更不嫖不賭,把能攢下的錢盡量都買書看,像這樣節儉讀書人居然後來成了戰爭狂人,難道就因為他有很多優點就可以否認他是個罪人嗎?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獻帝為工具,使天下相對平定,順應民意,可實質上是主觀為自己,客觀上達到了為別人的效果,所以絕不能稱之為英雄,更何況他亂殺無辜,造成生靈塗炭:攻伐徐州時,將四個縣的男女坑殺數萬口;官渡之戰,坑殺袁紹降卒八萬人;以私怨殺崔琰;因疑心華佗以治病為名害他,將一代名醫華佗殺了;疑心呂伯奢謀害他,夜殺一家八口人後逃走。“寧我負人,無人負我”,一語道破他奸雄、獨裁的本質。
元朝思想家許衡曰:“以權治國,不過當世;以利治國,不及三代;以德治國,長治久安。”君王分為暴君、庸君與明君。我認為曹操是暴君,以權治國,而唐太宗李世民才是明君,以德治國,所以唐朝也是中國曆史最悠久的王朝。《資治通鑒》司馬光講,楊修因每每都能猜透曹操的心思,幾次回合,讓曹操忍無可忍,便把聰明過人的楊修殺了,這樣嫉賢妒能的君王隻有暴君才會這樣幹,加之他殺人不眨眼,不是暴君又是什麼?
吳晗在《談曹操》一文中固然講了曹操的一些功績,但更多的是罪行,這樣的蛛絲馬跡很容易讓讀者提出疑問:明明曹操罪行累累,為什麼作者要反其道而行之替曹操奸雄名譽翻案?根據作者發表此文當時的政治曆史背景來看,我認為應該是另有原因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善惡之悖
我在吳晗先生《曆史的群像》一書中,讀到荀子的“人本性惡”的觀點後想了很多,概括如下:
三字經有“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本惡,而能成為善者則出於人為。)亦曰:“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本性和人為的區別就在於是否以禮義法度為善的工具)。
事實上人的本性既不全是善,也不全是惡,正如現代作家餘光中在他的散文《猛虎與薔薇》中所說:“實際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兼有這兩種氣質,隻是比例不同而已……所以霸王有時悲歌,弱女有時殺賊。”作家馮驥才也說:“人間有一條路,善和惡是它的兩端,中間刻著尺度。你離一端愈近,就離另一端愈遠。”幾乎人人都有善與惡的兩麵性,不同的是,當善的一麵主宰了其人,此人就是善人;當惡的一麵主宰了其人,此人就是惡人,而善惡的取舍取決於四個因素:一、父母的遺傳基因;二、獨立的自我教育能力;三、家庭環境從小的潛移默化;四、社會的大環境。前兩個因素是先天的內因,是決定因素,後兩者是外因,也絕不可忽視。
荀子在《勸學》篇中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則知明而行無過。”可見加強學習是改善人心的重要手段,隻有博學才能日臻完善,才能心明眼亮,高瞻遠矚不犯錯誤。另外深入思考也很重要,正如荀子所說:“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用心思考就能人為地克服本性中惡的一麵,即三思而後行。總之,加強學習、深入思考,可以強有力地克服人本性中惡的一麵,讓善的一麵主宰人,就會使“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的不合理現象大大減少。
荀子又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意思是說人與水火、草木以及禽獸的區別在於有“義”,所以世上人是最寶貴的。中國曆史上的於謙、海瑞、文天祥、譚嗣同等大義者都很有學問,而且善於思考,他們都表現出了人之可貴的“義”。荀子說,人與萬物最大的區別在於“義”,而我認為大義者首先必大善。
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著名詩句,就體現了作者的大恨大愛,而真正敢恨敢愛者必然也是大善者。
歲月並不匆匆
——朱自清《匆匆》讀後感
我很難感受到優秀的“五四”之子,傑出的儒者風範朱自清先生在二十四歲時撰寫《匆匆》一文中的空虛與無奈。
回首往事,我由衷地感謝我的父親,他不但經常給我講述自己的奮鬥曆程,也以實際行動為我樹立了勤奮的榜樣,並經常勉勵我求學發奮。我也非常感激俄國文學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教誨人們的那段關於生命的意義的獨白中的兩個詞:虛度年華,碌碌無為。這兩個詞從我十幾歲起就一直像警鍾時時敲擊著我的意識。
我以為人生的內容隻有兩個:索取和給予,或曰享受和奉獻。前者與後者孰多孰少,哪個更重要,全在個人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我從沒有感覺到時光匆匆,反而覺得六十歲的我學做了那麼多事情,即使在後來漫長的逆境中,我仍然堅強地繼續著索取和給予。
從十七歲開始走向社會,我把兩年多的熱情,用勞動和服務奉獻給了農村,不但培養了自己的吃苦耐勞,農村也給了我共青團員的稱號;夜以繼日的兩年高中苦讀,不但彌補了大量文化知識,還獲得過“摸底考試”全縣第一名的桂冠;兩年師範苦練手風琴,不但伴奏和獨奏水平都顯著提高,而且從進校入學時受批判,結果畢業時被全班選為三好學生;回到北京後頭頂高壓三十年如一日,將英語文法搞得爐火純青,當英語家教教了三十來個學生,撰寫並編著了兩本英文專著;文藝、體育以及旅遊我都享受到了,還自學了裁剪服裝;後來又全身心投入數字油畫填色;現在我又發揮自己語言邏輯強和思想成熟這兩個強項,開始了自己中文的寫作生涯。
雖然年過花甲,但六十年來,我最大限度地索取了,給予了,所以我的歲月並不匆匆。
朱自清先生在文章的最後說:“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我從中領悟了作者的真實用意:假借表白自己的虛度,敬告讀者緊握時光,否則時光就會匆匆流逝。最後一句乃是畫龍點睛之筆。
魯迅《一件小事》有感
《一件小事》是作者通過看到一個普通勞動者,在一件小事上采取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態度而感到慚愧後,用實際行動糾正了錯誤的故事。他借此解剖自己,同時也警醒讀者:普通勞動者才是真正有良知的,相比之下,知識分子就顯得渺小了。可見“狠鬥私字一閃念”絕不是什麼新發明,而是魯迅早在92年前就提倡的。
中國電影《大浪淘沙》中有這樣一組鏡頭:一個革命者路見一位青年正在幫助另一個受壓迫的同胞,革命者啟發他說道:“同情是同情不過來的,必須團結起來推翻剝削製度,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民群眾受壓迫的現象。”但是卻有人對這段話斷章取義篡改為:“不要同情別人,同情是同情不過來的。”這實質上是為人心的麻木不仁,甚至自私和貪婪編織的遮羞布。奉勸這樣的人讀一下魯迅的《一件小事》,此文是引導人們棄惡從善的好作品,很有利於心靈的淨化。
律己與舍己
讀了鐵凝《沒有鈕扣的紅襯衫》很有感觸。
主人公安然在父親的影響下,是個敢於說真話的女中學生,平時積極向上,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成績斐然,但是由於和市儈品格十足的班主任女老師格格不入,又在作文中揭露了總打小報告的女班長為同學打架作偽證的不誠實,由於班主任老師從中作梗,絕大多數同學在期末選三好生的時候都投了班長的票,安然雖然沒有被選上,但選票的數量也因這篇作文明顯增加了,安然很欣慰,因為她看到了現實生活中還是有正義和真理,盡管投她票的還不是絕大多數。
一天班長到安然家談心,不巧煤氣罐漏氣失火,緊急之中班長大喊“關閥門”,之後便轉身給消防隊打電話,安然猛地推開姐姐,勇敢地衝向正在燃燒的煤氣罐,在烈火中將閥門吃力地關上,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爆炸災難。安然燒傷住進醫院,見到姐姐的第一句話是:“我不能讓你燒傷,因為你比我好看。”姐姐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看到這裏我也哭了。
平時私心重且行為不端的人在關鍵時刻必然就成了膽小鬼,隻有平時認真培養實事求是、嚴於律己品格的人,在性命攸關的時刻,才會見義勇為,才會有生命的火花迸發的壯舉。作者鐵凝在這篇小說中,用兩個反差極大的人物形象向人們講述了律己與舍己之間的必然關係。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錢鍾書在《讀伊索寓言》這篇文章中說:“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複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裏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