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向他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一個自己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卻讓他們走麥田埂,且規定每個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僅有一次機會選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麥穗。第一個弟子走了幾步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於是高興地摘下了。但他繼續前進的時候,發現前麵有許多比他先前摘的那支還大,隻得遺憾地走完全程。第二個弟子吸取了前者的教訓,每當他要摘之時,總是不斷提醒自己,後麵肯定還有更好的。而當他快到終點的時候,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第三個弟子則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全程的三分之一時,立即分出大、中、小三類,當他再走完三分之一時他則驗證前麵的選擇是否正確,等到他走完最後三分之一時,他就選擇了一支屬於大類中的最美麗的麥穗。雖然,這不一定就是這片麥田裏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是他卻滿意地走完了全程。
換做我們隻能從這樣一大片麥田中間的那條小路單向通過的時候,人人都想要從那裏麵選出最大的麥穗,這樣一個處境不就像我們的人生嗎?每看到一個麥穗,你都要仔細斟酌,這個會是最大的嗎?前麵會有更好的嗎?雖然你無法預料前麵是不是還有更好更適合的,但是你還要繼續選擇。而往往最終到手的,多半不是最大最好的麥穗,而隻是在最好時機出現的時候的中上之選。可能那些謹小慎微之人在前半條路就去確定目標,而到後半條路卻隻能看著更大的麥穗來歎息;而那些自負者們卻會看遍一路風景,直至道路將盡,才開始手忙腳亂的胡亂選上一個。之後,又痛悔當初沒有掰下中途所遇見的那個最好的;而隻有那些真正會思考的人,才會在經過的途中細細觀察和比較,踩下自己認為最滿意的麥穗,或許前麵還會有更好的,可是他並不遺憾,也許他找到的不是最好的,但的確卻是他最滿意的。
且行且三思,也隻有這種人,才能感受得到選擇的樂趣與驚喜,才能讓心境保持平和與快樂。就像英國偉大的科學家培根曾經說的那樣“最好的選擇未必是選擇最好的。”
二,學會放棄
選擇是多種多樣的。有時候兩利取其重;有時候兩害取其輕;也有時候要像一個賭徒那樣孤注一擲。而選擇一般都伴隨著痛苦,因為選擇就意味著放棄。
放棄,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放棄、意味著永遠不再擁有。但是,不會放棄,想擁有一切,最終你將一無所有,這是生命的無奈之處。如果你不放棄眼光的熱烈,就無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溫馨,生活給予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豐富的寶庫,但你必須學會放棄,選擇適合你自己應該擁有的。否則,生命將難以承受!
古時候,有一個傻大姐,媒婆去替她說親,問她說:“東家人醜而家富,西家人俊而家貧。你選擇哪個?”傻大姐毫不含糊地答曰:“那就西家臥而東家食吧。”這個傻大姐真是可愛,妄圖利益均沾,卻不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誠然,在每個人的美好理想中都幻想著完美得獲取一切幸福;然而,在蒼涼的現實生活中,麵對選擇我們必須理智的學會放棄。當雄鷹選擇在雙翼上鑲滿黃金,那就意味它將放棄展翅高飛;而選擇鵬程萬裏,那就必須放棄身上的那些負累。古人雲:“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到底何舍何棄,關鍵在於你到底看重什麼,選擇不是盲目的取,而是利弊得失分析比較的理性結果;放棄也不是胡亂的舍,而是在揚棄中進行新一輪的進取。有追求必有所放棄。要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就需要不斷拋棄陳舊的觀念,更新知識,不斷調整改變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