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次王介甫韻詩》“斫竹穿花破綠苔,小詩端為覓榿栽”。又《送戴蒙赴玉局觀詩》“芋魁徑尺誰能盡?榿木三年已足燒”。又《木山詩》“二頃良田不難買,三年榿木可行槱”。①榿字,人少有識者,遍尋字書,亦皆無之。蜀中多此木,詢之蜀人,則相傳以為丘宜②切。按介甫絕句所謂木有榿者,與移字同押,則知“丘宜切”為是也。按杜陵有《憑何十步府邕覓榿木栽詩》:“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注:“蜀人以榿為薪,三年可燒。”又《堂成詩》“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注雲:“榿木下材,止可充薪而已。惟蜀地最宜種。”〕③〔鄭尚明昂作《杜詩釋音》雲五來切,誤矣。〕④(《叢話》後八、《示兒編》二十三)
①《示兒編》無以上數語。
②《示兒編》“宜”作“疑”。
③《示兒編》無“注蜀人”至此數語。
④《示兒編》有“鄭尚明”至此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