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文章中多言盧橘。李白詩:“盧橘為秦樹,蒲桃出漢宮。”宋之問詩:“芙蓉秦地沼,盧橘漢家園。”①又雲:“冬花掃盧橘,夏果摘楊梅。”戴叔倫詩:“盧橘花開楓葉衰。”而蔡君謨《荔枝譜》亦雲:“道裏遼絕,曾不得班於盧橘江橙之右。”皆不顯言盧橘為何物。《東坡集》中言真覺院有洛花,花時不暇往,四月十八日與劉景文同往賞枇杷,作詩,有“魏花非老伴,盧橘是鄉人”之句。蓋指盧橘為枇杷也。故僧惠洪《冷齋夜話》載此意,而筠溪《甘露集》中有《嚐盧橘》一絕雲:“皮似稗柿鬆而剝,核如龍眼味甘鮮。滿盤的皪如金彈,叢子分嚐憶去年。”此正謂枇杷。然山穀以謂夔、湘間有一種色黑而夏熟者,疑其為盧橘,則與東坡之意相戾。予嚐考之,《伊尹書》曰:“果之美者,箕山之東,青鳧之所,有盧橘其②夏熟。”《吳錄》曰:“朱光祿為建安,庭有橘,冬覆其樹,春夏色變青黑,味絕美,《上林賦》曰:‘盧橘夏熟。’近是也。”《魏書③花木誌》曰:“蜀土有給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冬夏實相繼,通歲食之,亦名盧橘。”則盧橘似非枇杷。故《上林賦》既言盧橘夏熟,又言枇杷橪柿,不應如此重複。不知東坡何所據而言。《複齋漫錄》雲:“唐庚子西《李氏山園記》雲:‘枇杷、盧橘一也。’而《上林賦》曰:‘盧橘夏熟,黃柑橙榛,枇杷橪柿,亭奈厚樸。’則一物為二物矣。”然予觀張勃《吳興錄》雲:“建安郡中有橘,冬月於樹上覆裹之,至明年春夏色變青黑,味尤絕美。《上林賦》雲:‘盧橘夏熟。’盧,黑也,蓋近是乎?”張勃之說既如此,則相如之賦殆未可以為失也。(《叢話》後二十八)
①案:此《芙蓉園應製詩》。
②“其”,宋本《叢話》作“焉”。
③“書”,宋本《叢話》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