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社交之道:善於付出,常結善緣(1)(1 / 2)

老子教導人們:與善仁。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要心存善念。善良,是一個人內心的寬容,思想上的博愛,對人對物的忍耐。隻要心中有善念,就能做到事事練達,人人稱讚。

謙虛永遠不會過時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德經》

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萬物盡了力而不恃其能,助萬物成長而不宰割它們,這就是最深的“德”啊。

英國哲學家丁尼生曾經說過:“真正的謙虛是最崇高的美德,是一切美德之母。”大凡天底下有真本事的人,必都是有涵養,能虛心,認定一件事就拚命去做、不計利害的人。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很多人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表現自己,甚至不惜吹噓自己,而謙虛,在這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甚至有人說:謙虛已經過時,謙虛就是虛偽的代名詞。

謙虛真的過時了嗎?現代的競爭拚搏中不需要謙虛了嗎?

事實上,沒有哪個人喜歡總是自吹自擂的人。一個總是仰麵朝天、目中無人的人是很難博得大家的好感的。倒是謙虛的人,讓人覺得舒服。因為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種自我優越的意識,沒有人願意被別人無視,而且,每個人都喜歡別人恰到好處的讚美。

謙虛是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和品質,謙虛的人在取得成就、獲得成功的時候,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後,進一步地自我完善。

有這樣一則寓言:從前有一隻驕傲的老鼠,總認為自己行動迅速,無人能敵,它每天唱著快樂的歌,在森林裏跑來跑去。

有一天,老鼠在森林裏遇到了同樣驕傲的大象,它們都吹噓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動物,誰也不服輸。

大象看著身材渺小的老鼠,又看看高大威武的自己,感到又好氣又好笑,於是說:“如果不服氣,咱們可以比試比試!”老鼠很痛快地答應了。

於是大象與老鼠展開了一場奇怪的搏鬥。大象依仗自己身強力壯,絲毫不把老鼠放在眼裏,於是連撲帶咬,沒想到小小的老鼠蹦來跳去,在躲閃的過程中還跳起了舞蹈。

幾個回合下來,大象累得氣喘籲籲,可絲毫沒有傷著老鼠一根毫毛,反倒被老鼠抓住機會一下子躥到鼻子裏。最後,大象隻好宣告認輸。

老鼠得意極了,一邊跑,一邊吹著小喇叭,興衝衝地向森林裏所有動物宣布,它戰勝了高大的大象。

可是沒想到,老鼠一不小心跑到了貓窩裏,被貓抓了個正著。很快,老鼠就被貓吞到了肚子裏。

這則寓言真是妙極了,世界上有多少人,正像那隻老鼠一樣妄自尊大,自不量力,虛榮而盲目自信,終至自毀前程。

有一句格言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這句格言極其形象地闡明了謙虛這一美德的意義,可以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座右銘。

謙虛是進步的基石,驕傲和自滿是事業成功的大敵。有人打了一個極為形象的比喻:求知的人就像是一個永遠也裝不滿的容器,正因為有著許許多多的空缺,他才會不斷奮鬥,不斷前進。

古希臘被譽為“智者之尊”的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句極為精辟的話,他說:“我之所以有智慧,不是因為我更看中自己的長處,而是因為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謙虛是虛心,肯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是建立在利他主義之上的一種美德,到什麼時候也不過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無論任何時候,謙虛都是一個人應當堅持的操守、應該遵循的美德。

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相對論及在物理學界其他方麵的研究成果,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然而,即使如此偉大,他還是在有生之年不斷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問愛因斯坦:“您老在物理學界可謂空前絕後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了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對問話的人說:“在目前的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裏可能我是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物理學的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小圓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麵小,因此它感受到自己未知的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周長大,所以感到自己未知的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謙虛是一種人生的自省。一個人越是知識淵博、才華出眾、成就非凡,他的眼界往往越高,對世界無限、人生有限的認識越深刻,他想做的事與能做的事之間的衝突越尖銳,也越能感到自己做的那點事微不足道。因此,在人們看來已經是非常謙虛的行為,在當事者看來,自己不過是說了真話。

“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氣揚。否則,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很快被後人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