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以前的同學。同學看到他大吃一驚:“你怎麼看起來這麼憔悴,好像比同齡人大上十歲呢。你是不是遇到什麼事兒了?”
小黃猶豫了片刻,把自己的憂慮告訴了同學。同學聽後為小黃講了關於一個博士的笑話。同學說:“曾經有一個博士,他費盡心力地研究一種昆蟲的十種死法。當他研究到第八種的時候,被研究的那隻昆蟲沒有死,博士卻被累死了。博士的研究有意義嗎?”
“當然沒有意義。如果所謂的成功是用生命換來的,還不如不要。”小黃回答道。
“那你為什麼還要為這些沒意義的事煩惱呢?”同學問道。
小黃恍然大悟。回去後,他變得清心寡欲,開心快樂,不到一年時間,他身上的病症便逐漸不見了。
什麼叫清心寡欲呢?清心寡欲就要做到內心清靜,節製嗜欲,頭腦裏沒有非分之欲、邪惡之欲、有悖於法律與道德之欲。古人講過:“寡欲者,其誌潔;多欲者,其心貪也。”寡欲之人,不僅對自己的生活享受要求較少,清貧樸素,而且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尚精神上的富有。我們所說的清心寡欲,並不是說腦子裏什麼都不想,什麼欲望都沒有,求知欲、與疾病作鬥爭的求生之欲、健康長壽之欲,是不可少的。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行至揚州,見河麵上船多如織,便指著河麵上來往的行船,問隨行的僧人船上載的是什麼。僧人告知所有船隻隻載兩物,即名與利。
社會日日擾攘,人流匆匆,對此,先哲已有很多總結,認為天下之人大多難脫名、利、欲三關。真正能脫此三關者,就是聖人。
不論是從養生保健的角度,還是從廉潔自律等方麵來說,人都不能為物所累。戰國時期《荀子·正名》中說:“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意思是欲望雖然沒有盡頭,卻可以節製。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欲望愈高的人,愈容易自尋煩惱;奢望愈大的人,愈容易挫折纏身。物質上的清貧,可以擁有精神之樂;欲望上的清貧,可以舍去煩惱之苦。清心寡欲,是一種境界,因為欲望不高,容易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無怨、無悔、無憂、無慮,自得其樂,自然有益身心健康。
道法自然
清心寡欲,是指心靈上虛空、寧靜的狀態,這種狀態下的心情不受外物所擾,因而也就沒有憂慮和焦躁。
順應自然地養生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莊子·養生主》
沿著血脈循序漸進,遵從自然,不追求,不執著,不傷害自己的精神,可以保全性命,可以保存天性,不會給父母留下憂患,可以盡享天年。
莊子提倡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他認為,督脈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順從自然中道,就可以健康長壽,頤養“天年”。即養生要順應自然,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內經》中所倡導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
莊子曾經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名叫庖丁的人,給諸侯國的君王文惠君肢解一頭牛。
庖丁解牛是很藝術的,他把手往牛身上一拍,肩膀往牛身上一頂,腳踩著牛的某個部位,膝蓋彎曲,然後刀在牛身上來回遊動,所發出的聲音還很好聽,就像音樂,庖丁的動作就像殷商時候的一種舞蹈,但刀刀都能切中牛的關鍵部位。牛還沒有感覺到疼痛,就被肢解完畢了。
怎樣才能擁有這麼高超的技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