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照書本條條辦事會變成偏執的。
———弗蘭西斯·培根
偏激會讓你無路可走
生活中,在某些事上鑽牛角尖,做無謂的固執就是偏激。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中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偏激的人,對事物持有的觀點和信念,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與邏輯推論相違背,思想上就會產生偏見。嚴重的偏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困擾,還會阻礙我們的進步和發展,甚至讓我們步入無路可走的境地。
一日,東郭先生命他的三個弟子左野、焦苕和南宮無忌去襄陽。東郭先生送他們到路口時,說道:“從這兒往南走,全是暢通的大道,你們沿著這條道路走就對了,別走岔路啊!”
三個人向南走了50多裏時,遇上了一條大河。他們左右觀察了一下,發現沿河走半裏左右,有一座橋可行。
南宮無忌說:“那兒有座橋,我們從那兒過河吧!”
但是,左野卻皺著眉頭說:“這怎麼行?老師要我們一直往南走啊!我們怎麼能走彎路呢?這不過是條河而已,有什麼好怕的。”
說完之後,三個人互相扶持,涉河而過,由於河床很深,水流也相當湍急,好幾次他們都險些喪命。
三人過河後繼續趕路,又往南走了100多裏時,遇上了一堵牆,擋住了前進的道路。
南宮無忌說:“我們繞過牆走吧。”焦苕卻固執地說:“不行,老師告訴了我們走路的方向,我們就一定要遵守,怎麼能繞道呢。遵從老師的教導,一定可以把一切事都做好;不遵從老師的教導,就會陷入死地。”
於是,焦苕和左野朝著牆撞去,隻聽見“砰”地一聲,兩個人重重地撞倒在地上。
南宮無忌趕緊上去扶起他們,又說:“才多走半裏路而已,你們為什麼不考慮呢?”
東野說:“不,我就算死在這裏也不後悔,與其違背師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為遵從師命而死!”
焦苕也附和地說:“我也是,如果違背老師的話,就是背叛者。”
兩個人話一說完,便相互攙扶,奮力地往牆上撞了去,南宮無忌想擋也擋不住,兩個人就這麼撞死在了牆下。
後來有人這樣評價他們:“行路方知行路難,山北無路走南山。可憐多少癡兒女,撞死牆前不轉彎。”
做人太過於偏激,思想不會轉彎,就會使自己陷入無路可走的境地。當一個人深陷“牛角尖”的時候,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入死胡同,他還可能標榜頑強和百折不撓。大多數鑽牛角尖的人都有一種心理:自暴自棄,不成功便成仁。殊不知,這一念之差,毀了多少英雄豪傑的大好前程!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即是一例,他抱著“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牛角尖信條自殺了,卻沒有想過“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真正成了一個“枉死鬼!”
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產生源於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對此,隻有對症下藥,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曆,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同時,還要掌握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克服這種“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激心理。
聽人勸,吃飽飯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你的想法並不總是對的,隻有善於從別人那裏獲取正確的建議,你才能有所作為。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砍柴維持生計。一天,兩人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頓時喜出望外,因為棉花的價格要高於柴薪,一包棉花就相當於他們砍好多天的柴。於是,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看到山路有一大捆布,而且還是上等的細麻布,有十多匹。他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