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點軍校前校長佛雷德-W-斯萊登說:“在人生的戰場上,幸運總是光臨到能夠努力奮鬥並搶占待機的人身上。”凡是在世界上做出一番大事業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幸運之神的寵兒,反而是那些“主動出擊”的人。
積極地麵對每一件事
西點告訴它的學員:不主動出擊,你就永遠沒有贏的機會。
在戰場上,不先發製人就會受製於人。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是這樣,沒有積極主動的進攻精神就不可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的地位。主動出擊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現實社會,消極被動隻會讓你沉溺於困境之中。
1944年,巴頓將軍率領第三集團軍在法國長驅直入,占領了蒂利堡,包圍了維特裏勒弗朗索瓦、夏龍和蘭斯。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布雷德利將軍繼續向默茲河進攻。在巴頓看來,8月29日是這場戰爭中生死攸關的日子。他命令埃迪的第12軍向科默西運動,命令沃爾克的第20軍朝瓦爾登迅速前進,必須在德軍尚未派兵進駐之前,渡過默茲河。
可是到了29日,巴頓將軍突然接到報告說,預定在那天到達的14萬加侖的汽油沒有送到。他最開始還以為,這不過是為了減緩他前進的步伐,而搞的一個鬼名堂。後來才發現情況並不是這樣,汽油推遲到達的原因是最高統帥部改變了計劃。所有的補給品——汽油和彈藥都被投入到了另一個進攻方向——北方。
巴頓將軍大為惱火,他認為如果就此停止,將是整個戰爭中的重大錯誤。這意味著無數優秀士兵將犧牲在之後的渡河戰鬥中。當然,第三集團軍不僅沒有得到原來預定的汽油補給,實際上,在那之後連一滴汽油也沒有得到。
巴頓將軍就徑直來到最前線的指揮所,他直接用電話下令,命令部隊把3/4坦克的汽油集中抽調出來,使用另外1/4的坦克向前開進。所有部隊繼續前進,直到坦克跑不動為止,然後,再爬出坦克,步行前進!
巴頓將軍再三強調,渡過默茲河的命令是強製性的。戰爭的教訓告訴他,地麵部隊必須堅持不斷地、殘酷無情地向前推進。多流一瓶脫汗水,少流一加侖鮮血。戰局的發展最終證明巴頓將軍的正確和英明。
二戰時期,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總是說,任何人都能在地圖上畫出一個進攻的箭頭,問題是誰來實現它。也許實現這些箭頭的,正是許許多多像巴頓將軍一樣積極主動的軍官和士兵。
巴頓將軍的故事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就在於他們從來不跟在別人後麵,他們總是在感覺沒有機會的時候就去尋找另一條通往成功的路。生活中,很多人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總是相信過去,從不盼望未來,不去主動創造。
西點寄語:
主動創造,積極的去麵對所有的事情,才能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西點風采:
喬治·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是一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美國軍事統帥。喬治·巴頓作戰勇猛頑強, 重視坦克作用,強調快速進攻,有“熱血鐵膽”、“血膽老將”之稱。
18歲時進入私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獲得入西點軍校的保送資格。1909年6月,巴頓軍校畢業,隨即以少尉軍銜赴美國第一集團軍騎兵部隊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