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考場四題(1 / 2)

窗外,青竹掩映,清清澹澹。

伏塵先打開第一卷,看了一眼,了然在心,還是“墨義”。

所謂的“墨義”,其實就是填空題,不考經義解析,隻考記憶和書法。

從聖賢書上抽出一段為題,讓你默寫下麵句子,一字不錯,字體筆法又尚可者,就算通過。

抽取的內容一般都在三墳五典之中。

三墳五典分為三皇五帝傳下,文以載道,字字珠璣。萬古春秋皆貫於其中,可謂曲盡地之理,然而隻純敘大道,至高至遠,並不含力量法門。

三墳,對應於三皇,即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

三皇所作的經典是三墳,即《山墳》、《氣墳》、《形墳》。

五典對應於五行五帝,即《顓頊典》、《帝嚳典》、《帝堯典》、《帝舜典》、《少昊典》。

這世界以三經五典為科舉內容,先熟讀人族至高經義,開啟民慧,揣摩真意,戡發性光,積累道性,再漸漸沿溯而上。

其中又經童子試、府試、州試、道試、殿試五場,而考察其對大道的認知。

最後優質者可入朝廷挑選功法典籍,選定道路,這就是本世界的進身之製!

各大道派,諸子百家也都會對出色者進行拉攏傳道,諸生皆可擇一而投靠。

伏塵前世精研,已有舉人水平,背誦的名篇更是無數,再加上這些時日反複溫習,三墳五典早已熟爛於心。

心裏有數,又翻起了第二卷,這卷是論述題。

分析論述經意典理,難度雖有所提升,不過千百年來,這些論述都有諸多前人底稿,新意並不多。

第三卷,卻是一道策論,給一個題目,然後以此發揮寫一篇文章,最是重要。

最後一卷,是創作詩詞。

大周雖然重經義,明大道真理,但詩詞依然重要無比,並非道。

因其不但最顯才氣,還深具著力量。

詩可殺敵,詞能滅軍,吟詠之間勾連大道,具化出實物,或甲兵鐵騎,或風暴雷霆,或刀山劍林,威力十分巨大。

因此不要是童子試,一路往上,即便是在殿試之中,都依然會有詩詞考卷。

因為詩詞創作需求的是賦命和悟性,語語成,非斧鑿所就。

因而此卷也隻是起著勉勵督促之意,並不做很高要求。

在考試中所占比重並不大,做的不好也無很大妨礙。

不過若是做出好詩詞,便能自諸生之中脫穎而出,十分出彩。

隻要其餘三卷皆在水準之上,便可享受超然拔擢的待遇。

讀書明道開啟民慧,可以這世界的童子試,其實已相當於地球封建時代的秀才水平了。

秀才開發心光,舉人明其真理,貢士闡述大道,進士別出機杼,有自己的理解認知,十分考驗著考生的水平。

總體而言,童子試隻要求基本熟頌,重在記憶注疏原文,秀才則要了然經典表層意思。

舉人需深刻理解其真意,貢士要對經典有自己理解的道理並能夠自圓其,進士要別出心裁,由此及彼,有所創新甚至再立一道。

據諸子百家道統皆由此而來,先賢領悟三墳五典之大道真意,而後脫離窠臼,走出自己的道來。

因而科舉有成者,備受諸子百家重視,一旦入其門下,都會著重培養。

因為選舉出來的,不是迂腐淺陋,不知變通的呆書生,而是真正有慧心有毅力的大道英才。

曆代科舉,雖最精華部分大多被朝廷吸取容納,但聰慧有根器者,還是有不少被諸子百家所拉攏納入。

伏塵略一沉吟,提筆疾書,下筆如有神。

字體瘦挺爽利,筆法灑脫,暢快淋漓,一氣嗬成。

不僅字字無誤,而且風骨儼然,若要評級,當可入八品上等。

洪荒界傳承悠久,琴棋書畫之道皆有評級,共分九品,一品至三品為上品,一品為虛設,至今無人能達到,即便是聞名下的大周草聖張旭也隻是評為二品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