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心想:“我在新聞媒體圈才工作了一年,就已經小有名氣了。現在有人出多50%的薪水挖我,又讓我跑自己喜歡的新聞線,我為什麼要留在這裏受悶氣呢?”於是約翰遜跳槽了。
約翰遜到這家小報紙上班采訪的第一天,怪事便發生了。原本可以立即順利邀約采訪的明星和大老板,都推說有事,要另外安排時間;而原本安排給自己出書的出版社,也突然推說出版計劃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要暫停;甚至那個本來見到他都很和氣的豆腐西施,看到他新公司的招牌後,臉孔也換成一副欠她錢的樣子。
刹那間,全世界都好像在跟約翰遜作對,變得不認識約翰遜這個人了。當然,約翰遜由於績效不如預期,也時常遭受新老板的冷眼相對。
約翰遜覺得很鬱悶,他不知道自己原來就像一隻“狐假虎威”的狐狸,不知道以前別人對他表現的尊重與喜愛,是因為他背後代表的大媒體招牌擁有的輿論力量,而不是因為他本身的專業與人際關係的積累。
財商啟悟:有時決定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並不是他的才能和價值,而是他背後隱藏的資源。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占有充分的資源。
學會包裝美國豆芽大王魯幾諾·普洛奇在發跡之前,聽說中國的孵豆芽很賺錢,盡管隻知生產的簡單過程,他還是找了一個合夥人皮沙,租用一間店麵改成人工豆芽場,加上好幾排水槽,就開始幹了。他的合夥人皮沙說,他甚至還從來沒見過一粒毛豆。但普洛奇鼓勵他說:“孵豆芽我見過很多次,我知道整個過程,很簡單。”
普洛奇請來了幾個日本人當顧問,從墨西哥購進大量的毛豆,還請人在雜誌上寫了些並不見得有趣的“毛豆曆史”的文章,並大量散發豆芽食譜。接著跟幾個食品包裝商人接洽,將生產的豆芽賣給食品包裝公司,還直接賣給餐館或其他的批發商。普洛奇的豆芽生產一開張便開始賺錢。
很快,普洛奇又冒出一個念頭,如果跟人簽約,讓他們把豆芽裝成罐頭,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他打電話給威斯康辛州的一個食品包裝公司,得到答複,他們同意把豆芽製成罐頭。
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金屬都優先用於軍事,老百姓隻有極有限的配給。普洛奇冒昧地跑到華盛頓,一直衝到軍需生產部門。他虛張聲勢,用了一個氣派非凡的名稱介紹自己,這是他和皮沙為他們倆的公司取的名字:“豆芽生產工會”。這在華府官員聽來,這個名字倒像是什麼農人工會,而不是一個隻有兩個人的公司。於是,軍需生產部門便讓這位推銷天才帶走了好幾百萬個稍微有些毛病但仍可使用的罐頭盒。
當普洛奇的生意繼續發展下去之後,他和皮沙買下了一家老罐頭工廠,開始自行裝罐。他將豆芽加上芹菜和其他蔬菜,做成一道美國人喜歡吃的中國“雜碎”菜。普洛奇繼續發揮他“虛張聲勢”的才能,將罐頭外麵貼上“芙蓉”標簽,又故意將罐頭“壓扁”,讓美國人覺得這些罐頭來自遙遠的中國,銷路也就出奇地好,簡直有供不應求之勢。
以後,普洛奇一麵擴大生產,一麵將他們的公司改名叫“重慶”,並以“食品聯會”的名義,舉辦大型的全國聯銷市場推銷“重慶”生產的食品,給人造成“重慶”是一家規模宏大、資本雄厚的公司印象。就這樣,普洛奇靠“虛張聲勢”建立企業形象,很快賺進了一億美元。
財商啟悟:
虛實相間,巧妙包裝,方能在致富之路上獲得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