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慶餘堂藥店的大廳裏,掛有一塊黃底綠字的牌匾。這塊牌匾不像藥店大堂上那些給上門的顧客觀賞的對聯匾額,一律朝外懸掛,而是正對著藥店坐堂經理的案桌,朝裏懸掛。這塊牌匾叫作“戒欺”匾,匾上的文字是胡雪岩親自擬定的:
凡是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巧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采辦務真,修製務精,不致欺餘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餘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為謀亦可。
不用說,這塊“戒欺”匾實際是給藥店檔手和夥計們看的。匾上所言,是胡雪岩對於自己藥店檔手、夥計的告誡、警醒,也是他確立的胡慶餘堂的辦店準則,那就是:第一,“采辦務真,修製務精”,即方子一定要可靠,選料一定得實在,炮製一定得精細,賣出的藥一定要有特別的功效。第二,藥店上至“阿大”(藥店總管)、檔手,下到采辦、店員,除勤謹能幹之外,更要誠實、心慈。隻有心慈誠實的人,能夠時時為病家著想,才能時時注意藥的品質。這樣,藥店才不會壞了名聲,倒了牌子。
舊時藥店供顧客等藥休息的大堂上常掛一副對聯:“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說的是賣藥人隻能靠自我約束,藥店是賺良心錢。
這裏的“修”,是指中藥製作過程中對於未經加工的植物、礦物、動物等“生藥材”的炮製。生藥材中,不少是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有毒成分的,必須經過水火炮製之後方可入藥。而這裏的“合”,則是指配製中藥過程中藥材的取舍、搭配、組合等,它涉及到藥材的種類、產地、質量、數量等因素,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
中國傳統中成藥“丸散膏丹”的修合,大都沿襲“單方秘製”的慣例,常常被弄得神神秘秘的,不容外人窺探。而且,由這“單方秘製”的成品品質的優劣,不是行家裏手,一般人又難以分辨出來,如果店家存心不正,以次充好,以劣代優,或者偷減貴重藥材的分量,是很容易得手的,因而自古以來就有所謂“藥糊塗”一說。正是因為上麵這些原因,所以也才有了“修合無人見,誠心自天知”。
不誠實的人賣藥,尤其是賣成藥,用料不實,分量不足,病家用過,不僅不能治病,相反還會壞事。這個道理,胡雪岩自然是心知肚明,這也才有了那方“戒欺”匾“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的警戒。
不僅如此,在《胡慶餘堂雪記丸散全集》的序言中,也寫上了類似的戒語:“大凡藥之真偽難辨,至丸散膏丹更不易辨!要之,藥之真,視心之真偽而已。……莫謂人不見,須知天理昭彰,近報己身,遠報兒孫,可不敬乎!可不慎科!”從這裏,我們真可以見出胡雪岩在“戒欺”立業上的用心良苦。
按胡雪岩的說法:“‘說真方,賣假藥’最要不得。”他要求胡慶餘堂賣出的藥,必須是真方真料且精心修合,比如當歸、黃芪、黨參必須采自甘肅、陝西,麝香、貝母、川芎必須來自雲南、貴州、四川,而虎骨、人參,則必須到關外去購買,即使陳皮、冰糖之類的材料,也決不含糊,必得是分別來自廣東、福建的,才允許入藥。
而且胡雪岩還要求,要叫主顧看得清清楚楚,讓他們相信,這家藥店賣出的藥的確貨真價實。為此,他甚至提議每次炮製一種特殊的成藥之前,比如修合“十全大補丸”之類,可以貼出告示,讓人來參觀。
同時,為了讓顧客知道本藥店選料實在,決不瞞騙顧客,不妨在藥店擺出取料的來源,比如賣鹿茸,就不妨在藥店後院養上幾頭鹿。這樣,顧客也就自然相信本藥店的藥了。
這才是真正做了“金字招牌”。
財商啟悟:
從某種意義上說,商道其實也就是人道。經商之道,首先是為人之道。
身為商人就要講商業道德,其誠信乃商業道德中應有之義。商業倫理道德是商業調整內部和外部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它由善與惡、公與私、正義和非正義、誠實與虛偽幾種道德範疇為標準。
一枚戒指山本武信是做化妝品批發生意的。他10歲時就來到大阪,在一位化妝品批發商那裏做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