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辦法讓孩子與父母溝通,與他人溝通,讓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
情緒低冷的孩子、悲觀情緒太強烈的孩子,自閉較為嚴重的孩子,甚至憂鬱、抑鬱型的孩子,他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願意與人溝通,有什麼心事,都“悶”在心裏,悶久了,就會出事。
所以,有憂鬱症、抑鬱症的人,到了醫院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醫生、護士熱情地陪著患者聊天,把什麼東西都聊出來,說出來就好了。
說出來是一種釋放,是一種解脫。
有人在討論情商時,過於強調情緒情感的控製,其實,過分的控製情緒情感並不是好事。既學會控製,還要學會釋放。當然,能夠能夠調節情緒情感、調動情緒情感,那才是情商的上乘。
一般講,歌手和演講者得憂鬱症、抑鬱症的要少一些,他們釋放得較好。
大多數孩子從小並不都是歌手,並不都是演講者,於是,父母就要培養孩子,讓孩子多唱歌,學會講故事;更要學會與父母、與他人溝通,把心裏的東西釋放出來。
孩子有什麼心事,要對爸爸媽媽講;有什麼好事與不好的事,也願意與爸爸媽媽講,這是最好的了。怕就怕孩子什麼都憋在心裏,爸爸媽媽不知道孩子想的是什麼,不知道他要做些什麼,出了什麼大事時,才讓父母大吃一驚,後悔不已。
孩子產生自閉症、悲觀情緒、憂鬱症甚至有的孩子輕生,很多是與父母、與老師、與他人不溝通造成的。
從小到大,父母都要培養孩子與人溝通交流的習慣。
孩子還不會說話,呀呀學語,父母就要與孩子“對話”,父母對孩子帶有感情的說話、講故事,孩子不一定都能聽懂,但他卻在聽。
培養他聽的習慣,其實,孩子再小,他也是最喜歡爸爸媽媽對他說說話的,他可能還不會用語言回答父母,但在用眼睛、用手、用神態與父母交流,他聽懂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父母再忙,也要多與不會說話的孩子說說話,也向他提一些問題,讓孩子從小使用一些肢體語言與父母交流。
孩子會說話後,父母更要培養孩子與人交流溝通的好習慣。
最好的方式,還是提問。通過提問,引起孩子的思考和興趣。
再就是與孩子一起做遊戲,甚至一起“瘋”。
讓孩子講一些趣事,講一些故事,這是很好的方法。
“孩子,今天和爸爸媽媽玩了一天了,有什麼高興的事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好想好想聽喲。”於是,父母特別有興趣(哪怕是故作有興趣狀)地聽下去。
“孩子,給爸爸媽媽講個故事好不好?”可以讓孩子複述自己對孩子講的故事,也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看到的童話故事、廣博知識的故事給父母講。
筆者今天有一點點小“口才”,用於演講中,用於教學中,回想起來,與我父母的一些做法也有關係。筆者小時候就愛看書。大書,看不懂也硬著頭皮看;愛看“小人書”,叫連環畫。爸爸媽媽就鼓勵我把連環畫上的故事在晚間講給他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