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六章第三節亡羊補牢未為晚,執迷不悟取滅亡

有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執迷不悟的人最終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滅亡”。所以我們提倡亡羊補牢,在問題還沒有完全失去控製的時候,盡一切努力去補救原來的失誤。

戰國時代,楚國大臣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裏麵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著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長此以往,國家就危險了。”襄王聽了,大為光火,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莊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是感覺到事情一定會發展到這個地步,不是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四個人,楚國是一定要滅亡的。你如果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將來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就派兵攻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他這才想起莊辛的話,於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誠懇地說:“我聽說過,‘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隻要你痛改前非,一切還來得及。”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麵的掌故而來。指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算晚。當一件事情已經做錯,當事人通常會有兩種態度,一是繼續執迷不悟,導致一錯再錯,最後結果就是自取滅亡。另一種態度就是孔子曾經說過的“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人們通常用“懸崖勒馬”來形容及時糾正錯誤、避免危機繼續擴大的情形。

古語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說的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也因此會犯不同的錯誤。作為當局者,絕不能以此作為自己的借口,為所犯的錯誤開脫。相反,應該理智地麵對問題和失誤,及時想出辦法來解決問題,並防止事態的惡化。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肯承認,不肯改正。這樣的人就等於堵住了自己進步的途徑,綁住了自己的雙腳,早晚有一天要重重地跌一跤。

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應該冷靜地麵對錯誤,理智地分析、及時地糾正,才能不被曆史所淘汰。

同時,作為旁觀者,我們也應該學習莊辛的態度,對於改過自新的人給予應有的寬容,惟其如此,才能令更多的“浪子”肯於並敢於“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