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章第六節學問即人生
學問與人生的關係是什麼?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但是每個人心中的答案必然會不一樣,最後的結果隻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古人說的一些話,如果仔細思量,就會發現他們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明白了。比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學什麼,為什麼要學,怎樣去學,問題多多。其實歸納起來,也沒有那麼多問題,就一句話學問是什麼?如果依照南懷瑾先生的觀點,學問並非單純指一個人的文學素養和淵博的知識。他認為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因此,他得出結論說沒文化未必沒學問,學問從人生經驗中得來,在為人處世中體會。
這種看法新穎獨特,但不無道理。知識固然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保障之一,但不是決定性的。我們的生活都會落實在細節上,而細節其實就是在做事情。書本知識能提供的幫助,人們不通過書本也能獲得。因此南懷瑾說,做人做事好就是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其實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生活中到處是學習的課本,教育無處不在。孔子說,“學而時習之”,要想真正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就應該隨時隨地思考,隨時隨地見習,隨時隨地體驗,隨時隨地反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無人了解,但是孔子說隻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古話說“士為知己者死”,以現代的話來說,死就免了。但是若有人能理解你,那這個人就確實是值得交往的朋友。
當一個人獨自一人為國家、天下、千秋後代的思想而殫精竭慮之時,曲高和寡,忽然來一知音,讓他內心頓時歡愉。當你為著別人眼中遙不可及的理想而默默努力之時,或許一開始沒有人能理解,但終有一天會有難得的知己,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人。其實說這話的孔子最符合這種落寞現實:孔子的學問,是遠在五百年之後,才得到發揚光大,方為世人稱道。所以我們比較這種隔代的落寞,就知道遠方來的朋友,有多重要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學問被幾百年後的人們所理解,在他生前始終不曾被真正理解,所以,他說當你埋頭苦做學問,即便一輩子無人能懂,也不要怨天尤人,這才能算得上君子。人能夠真正做到為了學問而學問,為了好好做人做事而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就能夠做到不怨天尤人,在任何時候都從自身找原因。因此,所謂“學問”並非以往儒家著作中“讀書”的簡單解釋,而是指從人生的經驗中體會做人做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