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四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一卷第十四章第一節修身,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

荀子在兩千多年前曾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到了宋代有人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到了基礎地位,先有高尚的品行,然後在事業上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在中國,自古“才”與“德”並重,形容一個人最好的詞語就是“德才兼備”或“德藝雙馨”。即便在現代社會,一個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也是很難結識真朋友,獲得事業成功。這種人很難有人能與之長期合作,因為這種人不是搞一錘子買賣,就是過河拆橋;而在家庭中,也會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極有可能給家人帶來痛苦和不幸;他們還可能因為某種利益的驅使,鋌而走險而落入法網……

我們修身的目的,是以德立身,促進事業成功。以德立身貫穿於每個人生命的全部過程,是一個人做人最根本的原則。雖然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道德對人的要求有著不同的變化,每個人體驗和經曆的內容也不一樣,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變的,它對每個人的人生大廈起著支撐作用的定律是不變的。

修身要求我們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寬則得眾,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假如劉邦沒有寬廣的胸懷,那麼他可能一事無成。相反,項羽的本事很大,萬人不敵,自認為力拔山兮氣蓋世,可說英雄蓋世,但他有一謀士範增不用,氣量小,隻能無顏過江東,自刎於烏江。還有《西遊記》裏的唐僧,雖然隻會念經,但他的誠心和寬厚使三個本領高強的徒兒懾服於他,並完成了西天取經的大業。

所謂修身養性,雖然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理解和演化,但內在的一些底氣還是相通的。比如,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堅持自我的本色,無論何時,都值得人稱讚。要抵得住享樂的誘惑,要抵得住金錢的勾引,不要有非分之想,不為別人的行為所動,不為別人的言論所動,就不可能作出邪惡的事情。

荀子說過:“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人的力氣不如牛大,跑起來沒有馬快,牛和馬卻被人役使,為什麼呢?“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認為能夠合作是根本原因。人類社會是由人和人之間各種關係組合而成的,孤立的個人是不可能存在的。移山填海,上天入地,創造出許多偉大業績,隻是因為“人能群”造成的。但“人能群”,並不隻是動物的簡單雜居,而是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們的一種交融與促進。也唯有修身養性,培養自己良好的德行,才能與更多道德高尚的人進行情感和靈魂的溝通與再造。

直到今天,齊家治國平天下,仍然是中國人世世代代的家國夢想。而修身,又是所有政治宏圖的第一步台階。所以,能夠“每日三省吾身”,具有反思精神的人們,總是為人所稱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