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最大的傳媒帝國是默多克的信息傳媒帝國。他是如何創造如此高的金字塔呢?
默多克的父親在1952年因病去世了,未滿22歲的默多克接手了父親的報業集團。經過思考、轉讓、合並,默多克保住父親的兩份報紙。同時他又擔任了《新聞報》和《星期日郵報》的出版人,兼並了《星期日時報》,而後收購了《鏡報》,默多克下定決心以英國的《每日鏡報》為榜樣,努力辦好這個報紙。
就在《鏡報》的地位剛剛鞏固下來的時候,默多克又不停頓地撲向新的目標,他要創辦一份全國性的報紙。這是默多克多年以來的願望。而創辦一份成功的全國性報紙,在大多數辦報人心目中隻不過是一場夢。但默多克下定決心讓夢想成真。他斷定,一份嚴肅的全國性報紙一定會獲得成功,它將會是《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一種混合體。經過不懈努力,《澳大利亞人報》誕生了。
很多人認為《澳大利亞人報》是默多克的另一麵。因為這張刊載金融和政治事務的鄭重甚事的日報,同那些通俗的大眾化小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極端。事實上這張報紙相當賠錢。為了榮譽,默多克一直堅持下去。直到15年之後,《澳大利亞人報》才開始盈利。
1968年,剛剛新婚的默多克就去了英國。一到英國,默多克自然就想到了那份著名的報紙——《每日鏡報》,然而時機還不成熟,於是他把眼光瞄向了《世界新聞報》,經過一番周折,他掌握了報紙的主要股份。
為迎合讀者口味,默多克的報紙采用聳人聽聞的報道,這一點越來越受到一些人的批評。但默多克堅持強調,他隻能為公眾提供他們喜聞樂道的東西。他的報紙銷量猛增而競爭對手一落千丈的事實,證明他的策略行之有效。
20世紀70年代,默多克又收購了《太陽報》,經過長達近一年的準備,默多克擊敗了強勁的對手,購得了這份日報。而《太陽報》從此以裸體女郎、過激言論、體育報道作為自己的招牌。一年之內,發行量就從80萬份猛增至200萬份。80年代末期,這份報紙超過《每日鏡報》,成為英國最暢銷的日報之一,成為默多克的“搖錢樹”!
這份報紙的成功,使默多克成為了“百年不見的風雲人物”。
默多克的行事作風與成就,很難讓倫敦那些高傲而保守的人滿意,有人諷刺他是個“澳洲鄉下人”“肮髒的掘地佬”……為此他十分生氣,因為,在他看來,英國人是傲慢的、擺架子的,而倫敦的《泰晤士報》就集中體現了這點。但它的曆史悠久,雖然不賺錢,但卻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影響。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泰晤士報》就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在這種處境艱難的時刻,默多克乘虛而入,成功收購。最終結束了報紙從不賺錢的曆史。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默多克占有整個英報紙發行量的35%,成為英國報業的執牛耳之人。
默多克從來不會停止自己的腳步。人們期盼著默多克的下個行動,他擴張的下個對象是誰?
循序漸進做下去是實現任何目標唯一的聰明做法。我們無法一下子成功,隻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所謂優秀的計劃,就是自行確定的每個月的配額或清單。默多克成功並不是一步登天的,即使他從一開始就有寬裕的環境,但他今天的成就是靠他一個一個目標實現,最後積累下來的。
直到現在,默多克依然停不下他擴張的步伐。當別人以為他完成電影會停下來的時候,他又涉足了衛星電視領域、圖書出版領域。
借口是拖延的溫床,習慣找借口的人總會找出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總想讓自己輕鬆一些,舒服一些。這樣的人,不可能成為稱職的人,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職責,並堅定不移、不遺餘力地執行好,這樣才能確保集體行動和總體任務圓滿完成,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