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這個牛人
如果評論其他國家,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的經驗,我們可能都沒有辦法完全賴到一個人的頭上。但是對新加坡來說,我們可以說,新加坡的成功絕對是李光耀一個人的功勞。你說他獨裁嗎?絕對的,西方媒體罵他罵了幾十年。2000年李光耀來香港中文大學領取榮譽博士學位,那反對他、抗議他的人烏泱烏泱的。李光耀的態度是,你說我獨裁,來嘛,我們公開辯論。你不敢來新加坡,走嘛,我們去你的主場跟你辯論。最有名的故事,就是1990年李光耀大戰英國《泰晤士報》。
那年,《泰晤士報》一名記者說李光耀“瘋狂地決意阻止任何人在他的王國裏違抗他”。李光耀說,好,你點名下戰書,那我就接著唄,公開邀請這名記者去倫敦來場現場直播的電視辯論。你猜對方什麼反應?你以為人家多牛?被嚇住了。給出的第一個理由是:沒有電視台會感興趣給直播時間。李光耀會放過你嗎?人家不僅是堂堂的一國政要,還是劍橋大學高才生,在英國人脈杠杠的,馬上拿起電話打給BBC的主席,叫人家為這場辯論騰出半個小時。這下子,人家記者那邊?得都語無倫次了,說我是在報紙上批評你,你不能換媒介回應啊。李光耀立刻回了封信過去表示,你不能跟我辯論真是遺憾啊。《泰晤士報》也沒臉登。李光耀就掏錢買了《獨立報》(英國一份很重要的報紙)的一個很大的廣告位,把自己的信全文刊登了。你看,李光耀就是這樣一個人。
但我們要說的不是新加坡或李光耀的曆史,而是李光耀是怎麼看現在的世界格局的?尤其是,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指日可待的前提下,李光耀眼中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呢?在美國和中國之間下注的話,他會賭誰贏呢?
新加坡——腳踏實地
中國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裏,論經濟成就,我想沒有人會否定。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甚至是不惜把勞動力成本壓得低低的,來換取加入全球資本市場裏去。有人老是批評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血汗工廠。問題不是沒有,但是好的歸好的,我們必須肯定。無論如何,中國在過去成功站住了世界工廠的位置,在全世界華麗轉身成為“有身份證的人”。反觀旁邊那個老兄弟印度,你搞民主、搞高科技,好像高大上,全球市場還是不帶你玩兒。
但是,在中國崛起的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清晰地看到帶出來的一些不好的東西。比如說,中國人的世界觀好像並不如我們的經濟那樣增長得那麼快。換句話說,中國人對於世界規則的了解其實不是很清楚的。而在這樣的前提下,突然崛起的一個國家,國民的那種沒有來由的自尊心有時候蠻嚇人的。李光耀就領教過,2009年的時候,他在一次英語演說的時候,提出要在全球“平衡”中國的說法,卻被某愛國熱血報紙翻譯成要“製衡”中國。稍微懂點兒英文的人都知道,“balance”和“contain”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但是很多人在網上鋪天蓋地地表達憤怒,盡管李光耀事後也出來解釋過了。在李光耀看來,“這顯示,嶄露頭角的是一股未成熟的力量”。至於說為什麼未成熟?建議大家去聽羅振宇老師的《邏輯思維》,“一次大國崛起的背影”那集,講法蘭西第二帝國的,講得很清楚,不需要許光頭贅言了。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當然有很大的好處。在李光耀看來,最大的好處就是擁有最大限度的“試錯”的機會。他會告訴你:“如果新加坡是一個大國,我就不會那麼擔心我們是不是采取了錯誤的政策,因為弊端會很慢才顯現出來。”
對,因為新加坡是那樣的一個小國,李光耀幾乎有種“處女座”般的潔癖,來要求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像聖人一樣規範自己的生活。比如,很有名的不準吃口香糖,因為會把市容搞得不整潔。又比如,1986年新加坡的國家發展部部長鄭章遠,被貪汙調查局查出收取了50萬新加坡元賄款。李光耀知道了,質問他怎麼不去死?鄭章遠真的就死了。死前還留下一封遺書,不是給家人的,而是給李光耀的,說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恥,落款是:“你忠實的鄭章遠”。